摘要:明明是亲父子,郭德纲和郭麒麟之间却总是透露出一股疏离感,这种疏离的源头还要追溯到郭麒麟4岁那年,父母离异,他被留在天津爷爷奶奶身边,好不容在6岁那年被接到北京,可迎接他的不是缺失的亲情,而是郭德纲至今仍引以为傲的“粉碎式教育”。
编辑 | 八瓜鱼
随着郭德纲第四次公开强调郭麒麟的继承人身份,这位被冷待20年的少班主,终于摘下自己戴了多年的“听话”面具。
明明是亲父子,郭德纲和郭麒麟之间却总是透露出一股疏离感,这种疏离的源头还要追溯到郭麒麟4岁那年,父母离异,他被留在天津爷爷奶奶身边,好不容在6岁那年被接到北京,可迎接他的不是缺失的亲情,而是郭德纲至今仍引以为傲的“粉碎式教育”。
在德云社早期创办阶段,郭家的饭桌成了郭麒麟童年记忆中最深的阴影。他始终记得父亲给自己夹了满满一碗青菜后,又将自己赶去楼梯上吃。尽管郭德纲事后在节目中解释只是为了纠正郭麒麟只爱吃肉的挑食毛病。但对于郭麒麟而言,委屈的从来不是那一碗青菜。
而是连师兄弟们都有座位的桌子上,却没有他这个亲儿子的一席之地。
16岁那年,郭麒麟为岳云鹏的专场助演,本以为下台后会得到父亲的夸奖,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场持续至深夜的痛骂。后来郭麒麟被父亲逼着在社媒上公开道歉。而郭德纲也毫不留情的留下一句“蠢子无知”。
站在郭德纲的角度上,他认为与其等郭麒麟进入社会后被外人教训,不如自己先一步将儿子的自尊心击碎。这种打着“为你好”旗号的独断专行的教育方式是上一代父母惯用手段,可对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被父母击碎的自尊心会如同阴影一般相伴自己一生。
而对于郭麒麟而言,最难解的心结莫过于他与弟弟的“同父不同命”。同样是郭德纲的儿子,郭汾阳所接受的教养方式与兄长截然不同。他从小扎着象征“贵子”的生长辫,身上佩戴的更是价值万元的金饰,在同样吃成小胖子的情况下,郭麒麟的那一碗青菜却从来没有摆在郭汾阳面前过。
更不用提每每与德云社弟子合照时,一个稳居中心位,一个却如同外人一般站在最边缘。
如果没有弟弟郭汾阳的对照,郭麒麟或许会默默接受父亲的打压式教育,可郭汾阳的存在让他意识到父亲并不是固执己见的“老顽固”,而是有选择地对自己严厉打压。
面对如此悬殊的成长待遇,郭麒麟最终用父亲教给自己的黑色幽默予以反击,一句“让弟弟接班呗”既是高情商拒绝,也是高手段反击。
但若是说郭麒麟因为小时候的冷待而对郭德纲怀恨在心,那是断然不存在。毕竟从结果审视郭德纲的教育方针,无疑是成功的。而在长期的打压式教育下,郭麒麟最渴望的得到的也是来自父亲的认可。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在《牛天赐》的谢幕现场,郭德纲一句“演的比我强”会让郭麒麟抱着父亲泪洒现场。这句迟来了20年的肯定终于抵消掉了当年那句“蠢子无知”带来的伤害。
随着越来越多星二代顶着光环占据市场资源,郭麒麟的清醒反而成了独一份。他深知德云社如今地位稳固靠的是“郭德纲”这块活字招牌,而这也是为什么他迟迟不肯接班的原因。
除开外界分析的“股权分配不均”以及“德云社人员管理困难”两大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原因仍来自于郭麒麟的不自信。
从小到大,郭麒麟都没能得到父亲在相声领域对自己的认可。他第一次得到大众认可所凭借的是“演员郭麒麟”的身份。一部《庆余年》让外界对他刮目相看,也是从那一年开始,郭氏父子“一边倒”的权力天秤出现了摇摆。
随着《赘婿》、《边水往事》的播出,郭麒麟更加不再需要父亲的光环。当他走出父亲的阴影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根本没有人会将自己的自尊无情碾碎。
从郭德纲公开在社媒上说“蠢子无知”,再到他对着镜头喊话“儿子多回家看看”,这对父子的权力天秤彻底反转。郭麒麟不再纠结家里的餐桌是否还有自己的位置,因为在德云社之外的地方,他早已成为可以安排位置的主人。
郭麒麟的成长,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叛逆,而他的拒绝接班则是“胜利的号角”。当郭德纲一遍又一遍的对外宣告“德云社迟早是郭麒麟的”时,中式父子权力对抗的游戏就已经有了结果。
郭麒麟的成功并不代表郭德纲教育的成功,而这一点连郭德纲本人也心知肚明,不然他没有理由不将这套教育模式复制在小儿子身上。
但中式父子关系的别扭恰在于此,父辈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子辈则会用一生去证明自己的正确。
来源:娱八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