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9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铭老师带领首都师范大学“时代新人强国行”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声景绘轴——北京中轴线非遗传承传播与文明对话实践”团队成员,到访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的绒花非遗体验馆,对北京绒鸟(绒
8月9日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铭老师带领首都师范大学 “时代新人强国行”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声景绘轴——北京中轴线非遗传承传播与文明对话实践” 团队成员,到访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的绒花非遗体验馆,对北京绒鸟(绒花)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蔡志伟老师进行了专题采访。此次访谈旨在探索绒鸟绒花这一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当代价值与创新路径,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新活力。
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与绒花非遗体验馆
北京绒鸟(绒花)是北京蚕丝绒制品的概称,因鸡禽和头饰绒花品种在丝绒制品中占的比重较大,故北京的丝绒工艺品行业统称为绒鸟绒花行业。其制作工艺流程,包含炼绒、染色、拴拍子、刹活、攒活等十余道工序,核心技法为铜丝骨架缠绕蚕丝绒条的手工造型技术。采用“桑蚕丝”制作手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700年前,至唐代,“绒花”的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技艺。北京绒鸟绒花始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
北京绒花源于扬州绒花,经由京杭大运河由南方传播到北京,结合宫廷文化特色而发展出“宫花”。后北京绒花流落民间,进一步发展出以绒鸟绒兽为特色的北派绒制品技艺。
蔡志伟老师接受采访
2009年,北京绒鸟(绒花)入选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六代传承人蔡志伟老师,自2002年起师从高振兴老师。2025年蔡志伟获评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双孔雀》《国色天香》多次获工艺美术奖项。
绒鸟(绒花)作为北京文化符号,连接历史与现代,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其工艺演变映射出北京作为文化古都的包容与活力。北京绒鸟(绒花)的文化内涵,既在于其作为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与民俗寓意,更在于其通过现代创新成为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桥梁。从宫廷到民间,从非遗活化到国际展示,它不断焕发新生,诠释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永恒命题。
蔡志伟老师的部分绒花作品
在采访中,关鑫韫同学就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方面提问绒花具有哪些独特的潜力和优势,如何让外国朋友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时,蔡志伟老师强调,绒花的传承与传播均十分重要,绒花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坚守传统精髓,也需以创新思维推动国际化传播,尤其是针对海外市场,应通过设计改良,如调整色彩搭配、优化花型结构,融入国际审美元素,提升产品的时尚度与流行感。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以当代设计语言实现文化输出的有效路径,让世界通过绒花之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理解“华夏”之“华”。
当被问及非遗工作者需要如何传承与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蔡志伟老师以绒花为例,认为绒花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受众仍局限于汉服爱好者等特定群体,手工制作耗时长、成本高,制约了其传承与发展。为扩大影响力,需推动产品向日常化、时尚化转型,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简约款式,使其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同时适应日常生活佩戴,从而拓宽消费群体,使非遗技艺真正融入当代生活,实现从文化符号到实用美学的转化。同时应加大技艺培训力度,通过培养更多传承人加速推广,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市场反哺的良性循环。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大运河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