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介石究竟有几个儿子,这个问题搁到今天,也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坊间都只数得清经国和纬国两个,可是在建国初那阵子,重庆街头却冒出个“蒋三公子”。这人一来,搅得学校、政界、甚至那些看热闹的老百姓都炸了锅。说起来,蒋介石从头到尾不曾正面认过这个儿子,可
蒋介石究竟有几个儿子,这个问题搁到今天,也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坊间都只数得清经国和纬国两个,可是在建国初那阵子,重庆街头却冒出个“蒋三公子”。这人一来,搅得学校、政界、甚至那些看热闹的老百姓都炸了锅。说起来,蒋介石从头到尾不曾正面认过这个儿子,可历史总爱留点迷雾,绕着他家这点事,一直都没个定论。
说蒋介石,谁还不知道他玩政治那一手?可私底下,这人生活到底有多少花头,那是比谍报案还让人好奇。凡是有点年纪的老人,提起他说得最多的,不是打仗,也不是权谋,而是他的女人。他去哪儿出差,不管前线多忙, heard说,他都习惯安排点“小插曲”。说不定,这第三个“蒋公子”,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1950年的重庆大学,蒋连国——这名字,听起来就像披着一层谜雾。长得帅是真,处世低调也没说,可偏偏他那诡异的身世,总让同学们茶余饭后多嚼几句。每次考试排队,背后总有人悄悄说,那是“蒋公子的娃儿”。其实当时的大环境,巴不得一切都贴上出身和身份的标签,蒋连国就像一枚散落进红炉火的棋子,随时可能被拿来做文章。
据说他妈年轻时是跟着胡宗南部队混饭吃的,有人说是招待所的女招待,有人说其实是个八面玲珑的交际花。总之,模样出挑,做事漂亮。蒋介石有回来部队视察,几顿饭局下来,传了个“绯闻”,后来这女人肚子有了动静。生下来这个孩子,她转头就嫁了人,嘴硬得不行,打死也不承认和蒋先生有那么回事。有的人说她为自保,有的人说是早有计较。可惜孩子在那种环境下长大,心里啥都有,就是没靠山。
小孩从小跟姓刘的男人一起生活,家里人对他一半躲着,一半防着。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孩子当然都听见了。凭他那份倔劲,一直认死理——“我是蒋介石的种”。要说这主儿,倒也不像普通人那么容易放下这些闲事,外表再怎么云淡风轻,心里那点不甘和自信,天天都在拱着。
时间一晃到了1949年秋,内地局势动荡得厉害。蒋介石本人都到了重庆,听说还要亲自指挥守城。蒋连国脑子一热,这机会是不是该“认祖归宗”了?他自己跟人说,想当面去找一找,说不定能有个名分,起码问句“爹”也好。可这消息一飘出去,胡宗南的人就先拦住了。
老胡也不傻,心里门儿清。蒋介石这种人,江湖传言多了去了,他要真多一个儿子,长江天堑都不够藏的。胡宗南劝了蒋连国几次,句句见血,大意就是“你真去了找他,不定是荣光,还可能要你的命”。他干脆安排个平价折中法,让蒋连国留在重庆大学,装装普通学生,日子看似安稳,实际上是不得已的妥协。
大学几年,蒋连国表面和大家一样,背地里心思多着。他对身世的话轻易不提,可偶尔晚上喝闷酒,梦话一出来,全宿舍室友都心照不宣。那时候“家庭出身”这个词,比今日的学历证书还要决定命运。有些日子,他看书也能盯个半天,就是发呆。有人猜他想父母,有人说他计算前路,其实都不全。
不过平静的日子总是短的。1951年,全国都在“镇反”,心虚的不少,蒋连国当然也敏感。他手里那封胡宗南给的信,就像块烫手山芋。信写得明明白白:见信人要照顾他,安排吃住,帮着安全离开重庆,甚至还提了缅甸的去向。信里还给了特务的交通站地址,正经的走线材料,也是人见人怕的“罪证”。
他估摸着风声不对,裹着信纸就想走。结果没想到消息还是漏了,重庆大学那边一听说,立刻就有人跑去公安局报了。那年月,人人自危,谁还敢罩别人的事?一夜之间,蒋连国被人抓了。不只普通拘留,直接送去白公馆,锁起来等候发落。
这一关,蒋连国的命运算是彻底改写了。外面谁还会惦记一个说不清身份的小子?罪名说是“反革命”,那会儿这顶帽子想摘下来,比登天还难。他一直关在小屋子里,有老看守说,这小鬼长得真像蒋介石,眉眼处有种说不出的倔强。不爱说话,也不合群,大部分时间就是独自呆坐。有时候他会自言自语,也许在盘算人生,也许什么也没想。
岁月推着走,身体扛不过去。1950年代监狱生活苦得很,吃的喝的都数不过来。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难抵病魔和孤独。最后,他死在石板坡狱中,年仅28岁。苍天白日,身后也没个说理的人——只留给重庆几句谜一样的私语。
其实,听到这儿,人总忍不住感叹。很多传奇都说,“权力之家没人是局外人”。连名字都写不进家谱的人,活得总是心慌。蒋介石这一辈,带出多少家国大事,结果私生活全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段子。到底蒋连国是不是他亲生?恐怕就像重庆的晚雾,远远地看着清楚,凑近了反而迷糊。
历史不肯给个分明结果。有些事,时间久了,大家也学聪明,干脆放任一笔糊涂账留给后人嚼。这第三个“蒋公子”,到底是命运使然,还是风流祸害?谁也说不清,只留一地残影,和几声叹息。
来源:悠然赏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