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家为女儿倾心创作的作品《天使在等待》参展时被顽皮的小男孩掰断,无法修复。博物馆永久保存损毁的作品,并将监控录像制作成视频公开播放,已持续警示12年。
艺术家为女儿倾心创作的作品《天使在等待》参展时被顽皮的小男孩掰断,无法修复。博物馆永久保存损毁的作品,并将监控录像制作成视频公开播放,已持续警示12年。
>>>公开示众
“警示片一播12年,每天还有讲解”
日前,有上海网友参观上海玻璃博物馆后发现,发生在12年前的熊孩子损毁展馆艺术品的监控录像,被博物馆制作成视频在损毁的展品旁循环播放。
8月15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上一位参观者,其表示:“就这个月刚去过,早上10点开门,第一波进去的会有讲解员讲解。这个液晶屏不仅是一直循环播放的,甚至每天都有讲解员讲一回。”
还有参观者证实:“博物馆专门配了一个显示屏,连续地循环播放,2013年9月7日录的监控,播到了现在,居然播放了12年了。”
有网友表示:“大人在一旁也不管,也是够无语的了。视频里的小孩现在应该也大了吧,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刷到这条视频,被人指指点点了十几年。”
有参观者称,“展品旁边还配了作者一篇很长的说明文字,看得出,这个艺术家真的是很生气。”
>>>心痛不已
艺术家特意为女儿诞生创作,损坏无法修复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3年9月16日,艺术家薛吕在这段说明文字中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可谓心痛不已。
举办个展中自己最重要的作品被小孩损坏,她称自己备受打击。这部高1.6米的玻璃艺术作品,对她和女儿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是2012年特为女儿的诞生所创作的。从有想法到作品创作完成,前后历时2年零3个月。
薛吕表示,整个创制过程对于一位女性玻璃艺术家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除了创作理念之外,还需要寻找合适的玻璃材料,涉及复杂的技术工艺。她列举了11个方面,从材质到玻璃管的融合温度,耐火材料的选择,以及为表面实施釉彩工艺,釉彩为全进口昂贵的材料,包括烧制过程,整个制作工艺复杂,历时长久,耗费了大量心血。
薛吕举例说明,“从制作工艺来看,作品是通过整体模具一次性烧成,造型和颜色如有损坏就无法修复。如今,虽然左方翅膀的尾部被整体掰断,但就艺术品本身而言,是整件艺术品的损毁。如重新制作,将存在与右侧无法在造型和釉彩颜色上完全匹配,从而造成艺术作品的不完整和不统一性。”
>>>博物馆回应
涉事家长已向艺术家道歉,再来不会拒之门外
8月14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上海玻璃博物馆,工作人员证实,这件被顽童损毁的玻璃艺术作品名为《天使在等待》,出自艺术家薛吕之手,博物馆保留了其破损状态,已被馆里永久保存。
工作人员介绍,事发是2013年9月7日,两名四五岁的男孩翻越展区围栏,用手拉扯作品,导致左侧翅膀断裂。博物馆当日监控录像显示,当时现场的确有家长在一旁拍照,并未上前制止孩子的鲁莽行为。
工作人员表示,馆内有安保人员巡查,安装有监控,“我不太清楚那位家长当时作何感想。”此后,馆方将监控录像制作成视频,在损毁的展品旁循环播放。“我们每天会有公益讲解。”这件艺术品受损情况会跟观众讲解清楚,提醒大家注意文明观展。
记者询问涉事家长与艺术家薛吕之间如何协商处理,作者是否要求赔偿,以及馆方如何追责?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但家长代表孩子向艺术家道歉,这个肯定会有的。”
工作人员证实,损毁作品旁边配的说明文字,就出自艺术家本人。博物馆这样做主要是进行警示教育,提醒公众艺术保护的重要性。
这两名孩子是否被列入黑名单,工作人员表示不确定两人之后是否还来过博物馆,如果两人再来,博物馆应该不会拒之门外。
>>>网友热议
“家长能在旁边拍照,为什么就看不到小孩捣乱”
有网友感同身受,“换位思考,要是我耗时耗力、精心打造的艺术作品被熊孩子破坏,会气得我暴走,碰到这样的熊孩子,真的很无语。”
多数网友认为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责任,有部分网友认为家长应该担责。
“本来人家是为了出生的女儿创作,而且还不好修复。家长能在旁边拍照,为什么就看不到小孩捣乱,这谁能忍?”
不少网友认为博物馆此举更有创意,这样做很有教育意义:“折翼的天使更有艺术性”“这个处理也蛮有创意的,是一种残缺的美”“警示视频升华了作品,艺术作品的故事感出来了”。
华商报大风新闻
来源:内蒙古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