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衣中茅台” 到业绩滑坡:比音勒芬如何在中年客群困局中突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3 18:02 2

摘要:作为中国高尔夫服饰领域的标杆企业,比音勒芬曾以精准定位中年男性消费群体,塑造了“衣中茅台”的高端形象。其Polo衫产品凭借得体设计与高毛利率,成为成功男性的身份象征,2023年线下渠道销售额占比高达94.5%,机场与高铁站的核心布局进一步巩固了品牌调性。然而,

作为中国高尔夫服饰领域的标杆企业,比音勒芬曾以精准定位中年男性消费群体,塑造了“衣中茅台”的高端形象。其Polo衫产品凭借得体设计与高毛利率,成为成功男性的身份象征,2023年线下渠道销售额占比高达94.5%,机场与高铁站的核心布局进一步巩固了品牌调性。然而,202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比音勒芬营收同比下降4.37%,净利润下滑17.32%,这一业绩“刹车”暴露了其依赖单一客群的结构性风险,也迫使品牌加速转型。

精准定位与中年消费群体的深度绑定

比音勒芬2003年诞生于高尔夫运动灵感,创始人谢秉政选择Polo衫作为核心产品,并自2013年起成为中国高尔夫球队官方赞助商,试图通过专业形象吸引目标客群。但据其招股书披露,近八成VIP用户表示“不打高尔夫,或仅在高尔夫练习场打过球”。这一矛盾揭示了品牌的真实逻辑:消费者购买的并非运动功能,而是高尔夫文化所象征的精英身份认同。

渠道布局进一步强化了品牌的高端定位。截至2023年底,比音勒芬607家直营店中,69家机场店几乎覆盖国内所有大型机场,2021年与永达传媒合作的高铁广告投放,精准触达商务出行人群。2024年三季报显示,其服饰产品毛利率接近80%,与奢侈品牌Prada相当,印证了高端定价策略的有效性。

然而,这种深度绑定也埋下隐患。北京一高尔夫学院教练在媒体探访中直言:“高尔夫运动更多是对球杆的性能要求较高,着装一般只在下场比赛时才有规范要求。”当消费者对功能性需求减弱,品牌溢价便高度依赖社会身份认同的持续性。

业绩刹车与转型困局的双重考验

2024年三季度的业绩下滑并非偶然。自2023年一季度起,比音勒芬利润率从41.35%持续走低,至2024年三季度已跌至-17.32%。面对增长瓶颈,企业选择将闲置资金投入理财产品,截至2024年3月14日,尚未到期的理财本金达15.5亿元。这一举动折射出主营业务的增长乏力——当现金流无法通过主业实现增值,购买理财成为无奈选择。

转型年轻化成为破局方向。品牌开始调整Logo设计、更换代言人,试图吸引新一代消费者。但转型效果尚不明朗,有媒体匿名探访北京门店时发现,一款热销T恤成分标签显示为100%聚酯纤维,店员解释称“虽然标注聚酯纤维,但我们用的是进口面料”,并强调专利技术的透气性。这一细节暴露了品牌在维持高端形象与适应年轻市场之间的认知鸿沟。

行业变局与竞争压力的叠加冲击

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剧了转型难度。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高尔夫球场列为限制类项目,行业规模持续收缩。观研天下数据显示,我国高尔夫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26.9亿元微降至2023年的125.46亿元,政策收紧进一步压缩了市场空间。

竞争对手的跨界布局形成夹击之势。卡拉威、泰勒梅等专业品牌依托球杆产品的技术优势,衍生出高粘性的服装用户群体;Lululemon、斐乐等运动品牌则通过时尚设计抢占市场份额。一位资深高尔夫爱好者指出:“优质球杆品牌往往具备更强的品牌辐射效应,其衍生的服装产品线也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相比之下,比音勒芬缺乏核心技术壁垒,1500元至5000元的定价区间面临更多替代品挑战。

来源:金融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