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出事那年,正值春末。2006年,李佳明31岁,央视舞台上的身影还是那么新鲜。彼时《开心辞典》《绝对挑战》,还有《欢乐中国行》。
这些节目,让他在北京电视大楼的走廊里,总能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 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那年在办公室的犹豫,是因为一个决定。 他不是北京人,1975年生在新疆,八岁那年,跟父母回到了四川。
家里三个孩子,他是最小的,只有他一个男孩。父母望他将来能靠知识改变命运。邻居们说,这孩子,是争气的——成绩好,还会帮家里做事。 但中学分科的时候,他第一次跟父母吵了架。家里觉得学文艺没前途,他听话,改读了理科。
可是心里还是想跑舞台。高考时,他放弃了更好的学校,读了师范,学的是影视表演。父母很不高兴,没办法,他只好一边读书一边去打工。
1994年,成都电视台招聘主持人。他去报名,没选上。那年冬天,他四处借钱,生活有些艰难。第二年,机会来了。重庆电视台录用了他。新闻节目做了两年,采编过自制栏目,还拿了银奖。1997年夏天,他被调去做节目主持,《家人有约》《龙门阵》《缘分天空》,还做制片人。那一年,他夺得了重庆卫视的最佳主持人称号。
时间来到2000年,青歌赛在重庆举办。台里交给他主持的任务。节目结束,央视的人来了。一纸调令,他进了央视。 北京的同事,学历都比他高。能力也都强。
他刚来,不怎么被在意。但李佳明并不焦虑。他下苦功、肯低头。不到三年,主持风格自成一派。
谦和、幽默、亲近。他的节目收视率一路涨。从此,他和撒贝宁、尼格买提这些名字,一起出现在各类晚会和综艺名单里。
2003年秋天,《开心辞典》的片场灯光很亮。他正结束录制。外边的夜色很深。 但在高光背后,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遗憾。学历这件事,一直像影子一样跟着他。家里人劝他早点安稳。他心里却始终有个结:如果当年能学得更好,会不会有另一种人生。 有些执念,藏得很深。
等到2006年,他31岁。主持事业已是巅峰。一个普通的夜晚,好友提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媒专业’,说那是全球最顶尖的学府。李佳明心头一动。
第二天,他开始做决定。联系家里,得到的只有反对。‘好不容易站上了央视这个舞台,离开就是自毁。’父母很直接。那年秋天,他还在办公室里犹豫。
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是那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传媒领域最影响力的地方’。 人生有时候就是因为一句话。
2007年春节,他递交了辞职报告。彼时央视里的人还在讨论他是疯了还是想不通。但是那一年,他选择了离开。 新主持很快补上了他的空缺。尼格买提,跟他同样出生在新疆。
过了半年,李佳明去了美国。生活一下安静下来。新环境里没人认识他。每日课程很密集,时间分配得更细了。李佳明开始学理论、写论文。
(常有人说,成熟,不过是习惯了孤独和不被理解。) 又是两年过去。2009年春天,他带着硕士学历回国。回到央视,原本的岗位已没了。
台里给他的安排,是一些收视率低但需要专业能力的栏目。那些年,《寻宝》《重返现场》,还有新闻类别的小众节目。他很少再出现在黄金时段。 有人私下议论,说他‘得不偿失’。
2014年,尼格买提成了央视新星。他主持的《星光大道》,收视一路飘红。 那一年,李佳明已经39岁。生活很平淡。他搬到了一套租来的两居室。每天上下班。
偶尔给大学做客座讲师。场合变了,人也变了。年轻同事不会再喊他‘名嘴’。观众很少记得他的节目名字。只有最老的粉丝,偶尔在寻宝频道里见到他。 时间来到2022年,李佳明47岁。
网上有传言,说他移居美国,或者彻底退出了主持圈。但实际上,他还在做小众节目。“央视名嘴”的光环已经褪去。他很少参加公开活动。只有节日期间,才会偶尔出现。 邻居说,李佳明挺低调,偶尔会帮楼里老人买菜。
如今,2024年春节过去了。 李佳明刚满50岁。不见了昔日的繁华。也没有失去生活的本色。早上六点,他会推开窗户,晒晒太阳。有时候收到大学讲座的邀请。
但大多数时候,他只是普通上班族。 央视的舞台,对他来说只是过去的故事。家里人也已经习惯了他的选择。偶尔朋友聚会,有人笑说,‘你当年是怎么敢的?’
李佳明只是说,‘人生不是非得在聚光灯下。’
有时候,选择得到的是安静。失去的是名利。
来源:旧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