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600亿斤,同比增长42.7亿斤,总产量、净增量均居全国第一。近日,记者随全国妇联“我们的盛会”主题调研行活动来到黑龙江,见证黑土地上的巾帼农人用汗水与智慧守护大国粮仓,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黑土地上,天高云淡,水稻青绿,一片片壮美的稻田铺陈开来。这里不仅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
去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600亿斤,同比增长42.7亿斤,总产量、净增量均居全国第一。近日,记者随全国妇联“我们的盛会”主题调研行活动来到黑龙江,见证黑土地上的巾帼农人用汗水与智慧守护大国粮仓,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种质创新,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广袤无垠的稻田里,数十个水稻新品种长势旺盛。
“养水稻就跟养孩子一样。这附近的水稻生病了还是长虫了,今天和昨天比哪里不一样,我一看就知道。”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三江实验站水稻测试员刘凤艳说。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建三江从事寒地水稻育种,一扎根就是30年。
一个新品种从杂交到推广,少则六七年,多则十几年。通过科技攻关提升稻米品质,刘凤艳主持育成8个水稻新品种,填补了建三江生态区无自育审定品种的空白。其中,“三江系列”水稻新品种在黑龙江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累计种植面积400多万亩,每亩增产50多公斤,为农户增收上亿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黑龙江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壮大种业科技领军企业,打造种业创新基地,大力推广农业生物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实施生物育种产业化,推进优质水稻、大豆、特色玉米等突破性优良品种选育。
“茄子上树真新鲜,这是第一次见。”在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温室,一棵山茄树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北大荒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汪敏介绍,树上不仅能嫁接茄子,还可以同时嫁接西红柿、枸杞、人参果等百余种茄科植物。“嫁接果蔬,可以实现多年生产、四季结果,大大提高了果蔬生产效率。”汪敏说。
汪敏成功引进并驯化了65种南方特色果树,攻克了温湿度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壁垒。单串重量超百斤的北方香蕉、精心呵护下长势良好的北方荔枝树……这些品种不仅改写了作物种植版图,更丰富了北方人民的“果盘子”。
汪敏也是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女科研班组的一员。这个由17名女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2岁,荣获过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
“2023年,园区女职工还组建了巾帼助农助企服务队,在现代种业、智慧农业、黑土地保护等方面对种植户进行一对一指导,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已经成为农户信赖的‘科技娘家人’。”女科研班组成员、园区高级主管赵诗奇介绍。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提质增效
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无人农机群穿梭作业;智能育秧工厂,智能播种流水线繁忙运转;数据指挥中心,一块电子巨幕连接着田块里上百个监测点,水文、气象等数据实时呈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北大荒,处处透着智慧农业的魅力。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科技信息中心副总经理李瑛介绍,七星农场正在实践全新的种植模式:“我们构建了‘空—天—地—人’立体监测体系,天上有遥感卫星,空中有无人机巡田,地面有固定监测站,所有数据汇总到信息中心,就像给黑土地装上了‘智能大脑’。”
“技术要在农户田间推广应用,才能切实提高生产效能。”李瑛还主导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培育活动,每个生产阶段,她都会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将智慧农机操作等技能教给农户。在她和团队指导下种植的水稻,每亩综合成本降低60元以上,每亩产量提高约30公斤。
近年来,黑龙江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99.1%、70.8%。
天光初亮,晨雾轻笼着黑土地上的4000多亩蔓越莓田。蔓越莓因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备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其种植要求苛刻,规模化种植一度难以实现。面对这一瓶颈,佳木斯市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程正新下定了挑战的决心。
自主攻克水肥调控难题,建立智能喷灌系统,联合科研院所优化授粉流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程正新带领团队建起亚洲规模领先的蔓越莓种植基地,年产3000吨,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不满足于此,程正新和团队还尝试用航天育种的方式,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蔓越莓新品种。
“2022年,第一批蔓越莓种子跟随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程正新介绍,经过培育,这些种子已经开枝散叶,预计明年将会结果,“我们有望培育出更高产、抗病性更强、口感更好的蔓越莓新品种。”
拓展渠道,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打开“我在三江有亩田”微信小程序,动动手指,就能一键“认养”真实农田,通过手机24小时云端监控,实时查看农作物从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第一时间收获来自田间地头的新鲜美味。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将稻田搬上云端,打造“云上认养”新模式,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黑龙江的黑土大米,熬粥特别香!”在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培养女性“田间主播”,闯出一条“电商赋能+妇女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走上专业合作社稻田里的观光台,一幅巨型稻田画将现代农业科技与田园美学巧妙融合。彩虹桥直通稻田深处,风车矗立在稻田间,造型别致的景观成了网红打卡点。近年来,黑龙江全方位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影响力、美誉度,同时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不断丰富旅游元素,让游客感受到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与独特韵味。
新农人陈雨佳,是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每天与农田打交道,皮肤黝黑、笑容爽朗。从中学体育老师到“种米姑娘”,再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陈雨佳带领上官地村村民发展家乡的石板米和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周边村屯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借助电商直播,陈雨佳帮村里的大米打出了知名度。村里200多名妇女在陈雨佳的带动下,学起了做直播、开农家乐、当导游、办民宿。曾经普普通通的小村庄,逐渐变成了“火出圈”的网红村。陈雨佳带头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已吸引当地157户人家参与其中,助力大米销量持续提升。
现在,陈雨佳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上,积极吸引游客体验种稻、收稻、品鉴美食等丰富活动。“我们即将开展乡村稻田音乐节和青年交友联谊会,希望游客体验到不同于城市的乐趣。”陈雨佳说。
放眼辽阔的黑土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与机遇。龙江儿女正以昂扬之姿,书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