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条视频,浙江一个 14 岁的小姑娘火了。镜头里她扎着马尾,穿着简单的校服,坐在会议室里跟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客户侃侃而谈,从产品性能到交货周期,全英文对话流畅得像母语。最后双方握手签约,据说这单生意不小,够家里的厂子忙上小半年。
最近刷到条视频,浙江一个 14 岁的小姑娘火了。镜头里她扎着马尾,穿着简单的校服,坐在会议室里跟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客户侃侃而谈,从产品性能到交货周期,全英文对话流畅得像母语。最后双方握手签约,据说这单生意不小,够家里的厂子忙上小半年。
01
视频传到网上,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 "这哪是孩子,分明是个小老板",更多人在刷 "又是别人家的孩子"。我翻了翻后续报道,这姑娘叫小陈,爸妈开了家生产户外用品的工厂,她从小就在车间里打转,寒暑假常帮着整理订单。这次客户突然来访,翻译临时有事,她硬着头皮接了茬,没想到把技术参数、关税政策说得头头是道。
有网友较真,查了她提到的跨境电商新规,发现确实是今年 3 月刚实施的条款。还有人扒出她的社交账号,里面除了课本笔记,全是产品测试视频,比如 "零下 20 度睡袋保暖实验",配文用中英双语写着 "第 17 次改进,蓬松度提升 15%"。这哪是普通初中生,分明是个浸淫行业多年的 "老江湖"。
02
但评论区也藏着不和谐的声音。有人酸溜溜地说 "肯定是剧本,14 岁懂什么国际贸易",还有人担心 "小小年纪不读书,钻钱眼里了"。说这话的估计没见过现在的 "05 后"。我邻居家孩子 12 岁,靠直播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每个月能赚两千多,还总结出了 "三步解锁法",比说明书清楚十倍。
其实小陈的英语底子早就显露了。她小学就在网上跟乌克兰老师学口语,疫情期间帮爸妈跟海外客户视频沟通,练就了 "带着工厂噪音也能听清术语" 的本事。这次谈判里,她突然蹦出的几句行业黑话,比如 "海运拼箱溢短装条款",连客户都愣了一下,说比专业翻译还懂行。
03
更有意思的是后续采访。记者问她紧张吗,她挠挠头说 "刚开始腿抖,但一说到帐篷支架的抗压强度,就忘了害怕"。她爸在旁边苦笑,说以前总骂她 "不务正业",放学就往仓库跑,现在倒成了家里的 "秘密武器"。
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那个 16 岁的男孩,帮家里的果园设计智能灌溉系统,把用水量降了 30%。现在的孩子啊,早就不是我们印象里只会读书的模样。他们一边啃着奥数题,一边刷着全球供应链新闻;既能在课堂上背莎士比亚,又能在直播间里跟老外讨价还价。
04
当然也有人担心 "拔苗助长"。教育专家就出来说,要警惕过早商业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这话有道理,但看小陈的日程表,她每天还是保证 8 小时上课,周末才去工厂帮忙。她自己也说 "最喜欢的还是解物理题,谈生意只是顺便"。
说到底,网友们羡慕的可能不只是她的英语好、会谈判,更是那种 "接地气的自信"。我们总说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可真看到有人把课本知识用到现实里,又忍不住嘀咕 "是不是太早熟"。其实小陈的妈妈说得好:"她不是天才,只是比别的孩子多了点机会,把学到的东西真刀真枪用一遍。"
视频最后,小陈跟客户说 "等我考上大学,说不定要跟你们抢生意哦",老外笑着竖大拇指。我突然觉得,这代孩子的世界,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所谓 "别人家的孩子",或许只是更早找到了自己的战场而已。
来源:视野聚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