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上海工人:炮声间发出爱国“最强音”,孤岛上孕育红色的火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4:04 1

摘要:在静安区宝山路403弄1号的上海总工会遗址展陈地,主题展《光芒万丈的明星》正在对外开放。从1925年“光芒万丈的明星”诞生那一刻起,上海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高扬着反帝爱国主义旗帜,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谱写了一曲曲不屈的抗争篇章。

摘要: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与全国人民一起团结御侮,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静安区宝山路403弄1号的上海总工会遗址展陈地,主题展《光芒万丈的明星》正在对外开放。从1925年“光芒万丈的明星”诞生那一刻起,上海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高扬着反帝爱国主义旗帜,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谱写了一曲曲不屈的抗争篇章。

数万工人大罢工发出最强声浪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月29日,中共上海地下党发出“实现总同盟罢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上海”的号召。1月30日,沪西丰田、日华、喜和、内外棉等17个日商纱厂的4万名工人,响应号召,举行反日大罢工。这也是此间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反日大罢工。

2月中旬,刘少奇主持成立了上海工人反日救国联合会,沪西罢工工人纷纷加入,并成为工人反日会的骨干力量,同时也使沪西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当时罢工工人反日情绪十分高涨,除了组织义勇军活跃在抗日前线,积极地帮助十九路军运输枪炮弹药,挖战壕,筑工事和抢救伤员以外,留在后方的罢工工人组织纠察队、宣传队,维护沪西地区罢工秩序,进行抗日形势宣传,组织抗日集会和游行示威,反日气氛弥漫了沪西地区,一时有“赤色沪西”之称。沪西罢工工人的爱国义举,使社会各界人士深为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宋庆龄也筹措了2万元经费支持沪西罢工工人。

1936年2月,全总白区执行局和上海工会联合会成立日本纱厂工作委员会;11月,委员会领导4万多名日商纱厂工人举行反日大罢工,罢工坚持二十天左右,获得胜利。日本资本家被迫同意自11月份起增加工资百分之五,不无故开除工人,不打骂工人等等。这次大罢工打破了大革命以来罢工斗争屡遭失败的压抑、沉闷局面,对全国工人运动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毛泽东在1937年5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上海反日罢工是“中国革命新时期”的“重大事变”,“这些事变,统统都是围绕着中国和日本对立这一基本矛盾的,都是直接围绕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历史要求的。”

“孤岛”时期,于无声处积聚抗战力量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的工厂在战火中损失惨重,无数职工的住宅被夷为平地,在国恨家仇之中,上海工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活动。

在隆隆炮声和纷飞的战火下,中共开始尝试领导上海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各界人民,建立有广泛群众参与的救亡协会,如战时服务团、抗战团、教育团等群众性救亡团体,它们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38年,正式成立“上海工人救亡协会”,指导全市工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上海并不是一个‘孤岛’,上海的四周虽然被敌人完全包围了,然而在全国经济上政治上仍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上海市民的一举一动,依旧足以影响全国。尤其是数十万的职工对于目前抗战的神圣职业,是一只有力的队伍。”在刊物《劳动》上,作者“小工”号召“上海重要工业部门的职工,应该各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积极组织起来。”《劳动》后更名为《朋友》《生活通讯》,是“上海工人救亡协会”面向工人主办的通俗刊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揭露汉奸卖国罪行,鼓励工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

不过根据斗争形势需求,上海工人救亡协会没有设专门机构,充分运用灵活策略,通过公开发布宣言、声明,开展节约救难运动,出版进步书刊,创办劳动夜校,组织读书会、歌咏会、储蓄会、同乐会、联谊会等形式开展一系列救亡运动,壮大了上海的抗日力量。

永安公司职工的读书活动开展的最为活跃,他们在读书会基础上办起了“永安同人图书室”,《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子夜》等书籍,很受青年职工的欢迎。在读书的基础上,他们还常常举办一些座谈会、讨论会来交流心得体会,关于学习《论持久战》的一次座谈会,参与者达到100多人。这些读书会活动让深陷沦陷区的职工群众们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在劳动夜校里,表面教授识字、算术,实则以革命文化启蒙为核心内容;读报活动常设在车间下班后,由受过训练的读报员带头宣讲抗战动态。“孤岛”时期这些各类工人夜校有二三百所,读书的职工上万人。这些夜校传授文化知识,传播进步思想,引导职工走上革命道路。

“磨洋工”“破坏敌人军工生产”等也成为工人们独有的斗争方式。上海大隆机器厂被日军接管后改名为大陆铁工厂,专门生产迫击炮、机枪架和炮弹。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破坏生产,铸铁车间工人把浇铸好的迫击炮弹壳重新扔进炉子里;金加工车间的工人悄悄把炮筒中间打毛,变成废品;制造柴油机气缸时,故意把紧固螺丝断在螺丝孔里,使之漏气……专门制造步枪的日本第五机械制作所的工人们为破坏生产采取了一整套办法。一是拖,借口找材料,到处溜达拖时间;二是磨,磨洋工,出工不出力;三是闹,两人故意吵架,大家停工起哄;四是粗,粗制滥造出次品;五是跑,空袭时一哄而散跑出厂;六是罢,达不到要求就罢工。

这是在“孤岛”那个特殊时期,为了生计无法撤退的上海工人们,展开的特殊的战斗。1940年以后,随着局势恶化,工人救亡协会这一名称也转入隐蔽,转而以“俱乐部”“互助社”“文化联谊会”等名义举办活动。

这一时期,上海工人“于无声处”集结着队伍,积蓄着力量,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系统性地隐蔽在车间、码头中,在敌人统治的心脏,持续、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工人运动如同涓涓细流向前发展,红色的种子在夹缝中生根发芽,有力地支持了上海的地下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炮火中的牺牲与奉献

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遭到了日本猛烈的轰炸,为存蓄民族工业力量,不让机器毁于敌军的炮火中,150多家上海工厂冒着枪林弹雨,自发向大后方开始转移工业设备和专业人员。

当时战争正酣,工人们冒着炮火,日夜奋战在工厂里,争分夺秒抢拆抢运。当时曾有记录如下:“在炮火连天的时候,各工厂职工们在拼着命去抢拆他们所宝贵的机器,敌机来了,伏在地上躲一躲,日机飞去,又爬起来拆,拆完就马上抗走。看见前面那位伙伴被炸死了,大声喊声‘哎呦’,撒着眼泪把尸体抬过一边,咬着牙仍旧是向前工作,冷冰冰的机器,每每涂上了工人热腾腾的血。”

那些工人的名字已经无从知晓,但他们心中有着同一个信念,那就是抗战。在全面抗战时期,上海工人在党的带领下,对战斗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援。据资料记载,100余名煤业职工驾着25辆汽车集体加入新四军,在难民收容所的1000余名失业职工以难民垦荒名义,分三批投入新四军行业。印刷业、机器业、百货业等各业职工,通过各种渠道参加新四军,还有大批技术员工投身抗日根据地建设。

无法到达前线的上海工人们牵挂着前线的士兵们,上海卷烟业的女工们尽管自身缺衣少食,但她们积极参与“节约救难”“节约献金”等活动,在为支援新四军而开展的募捐寒衣运动中也踊跃捐献。上海沦陷后,许多工厂关闭,工人们都处于失业或者半失业的状况,但是给新四军的捐款谁也不甘落后,以至于形成了各行业、各部门、各工友间的就过募捐竞赛。据上海地下党1939年8月发给中央的《工运简报》记载,全市参加献金的职工有15万人,捐款达92万元。

在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论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中,还是黑夜沉沉的“孤岛”苦难岁月,上海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始终挺起脊梁,团结一心,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头图为位于宝山路403弄1号的上海总工会遗址展陈地。劳动报记者 郭娜 摄影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