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键盘杀人”背后的网络传播困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12:50 1

摘要:近日,河南周口一位妇产科医生疑因不堪网暴侵扰坠楼身亡。对此,当地相关部门已成立调查组,网络平台方也发布了情况说明。从家属披露的遗书和信息记录来看,该医生生前持续遭到网络谩骂、攻击的情况的确存在。

近日,河南周口一位妇产科医生疑因不堪网暴侵扰坠楼身亡。对此,当地相关部门已成立调查组,网络平台方也发布了情况说明。从家属披露的遗书和信息记录来看,该医生生前持续遭到网络谩骂、攻击的情况的确存在。

从寻亲少年,到粉发女孩,从上网课被“爆破”的女教师,到治病救人多年的邵医生……他们本该拥有各自的灿烂人生,却都倒在了舆论利刃之下。

我们不禁要问,那些藏于阴暗的深深恶意究竟由何而来?如何避免更多“键盘杀人”的悲剧?

网络暴力与互联网相伴而生,其内涵与外延一直在迭代。如今的网暴除了直接恶语相向、造谣泼污,指指戳戳、品头论足的滋扰嘲讽,含沙射影、恶意臧否的道德绑架,以“开盒”手段肆意泄露他人隐私,皆在其列。

随着网络成为承载个人工作生活的重要载体,隔着屏幕直击他人心理底线的手段愈发呈现“致命”特征——

扫射范围更广。受害者不一定是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甚至与社会热点事件毫无关联,他可能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观点,或是无意出现在他人镜头之下,就猝然遭遇围观与审视。而触发网暴的缘由,也从“确有其误”演变为“不合我意”。

群体围攻更甚。很多网暴事件起初由个别人主导,最终则走向群体狂欢。在各大社交媒体的评论区、跟帖区,与事件本身无关的人一旦找到相同观点,极化情绪便如病毒般在“同道者”之间传递。而后有人继续添油加醋,有人制作传播素材,更多人通过互动、扩散获得某种优越感。

距离生活更近。当受害者还在舆论漩涡中百口莫辩之时,施暴者早已扒出其所有网上生活痕迹。从外貌身份到人生经历,各种蛛丝马迹都能被作为“言行瑕疵”的证据,没有人能逃过“道德大棒”的穷追猛打。

图源:视觉中国

有人说,在网络时代,人们似乎开始渐渐丧失了对复杂情感的体察,丧失了对他人境遇的体谅。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可以用“去抑制效应”来解释。现实中,人们在指责攻击他人时通常会考虑很多因素,如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和可能后果等。但一到了网上,谨慎克制无形中消失,一些人反倒是希望通过言论之偏激、观点之极端、行为之乖戾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当然,如果说个体的极化思维是点燃情绪的导火索,那么“乌合之众”迅速聚集一定离不开背后推手。从现实案例不难看出,带有人为操纵迹象的网暴事件愈发普遍。某些人或佯装正义夹带私愤,或制造痛点引发对立,或操弄话题引流起号……它们利用公众的围观心态,将网络传播规律玩弄于股掌之间。很多原本仅是小范围内的讨论,都能成为营销矩阵的炒作对象,进而被放大为“热搜级”公共话题。

由此更滋生出一条“定制网暴”的产业链,组群里的“任务”不断下达,转发、点赞、代骂等均被明码标价,甚至几百元钱就能策划一场上亿阅读量的舆论风暴。

网暴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亦反映了当下的传播困境。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蓄意网暴者只需拍一段视频、发几张截图,再配上一行义愤填膺的文字,就可起到“挂人”效果。特别是随着AI 等技术普及,甚至不需要自己上手,就可无限生成声情并茂的“小作文”。网络意见广场无比广袤,而发声门槛一再降低,极大增加了传播失序失范的概率。

在缺乏系统性、制度化把关的情况下,网络平台上的内容生产更多遵循的是流量逻辑,而非传统的价值导向和真实理性。很多时候,偏激言论越是有讨论度,越会被算法机制推荐;自媒体账号为找话题、蹭热点又会促成原话题裂变。不同平台之间再形成串联,图文、视频、讨论等多种方式组合,持续加大非理性声量,使事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网暴频发,也潜移默化影响着舆论生态与网民心态。一方面,一些人在网上高分贝地输出情绪垃圾,另一方面,由于担心惹上是非,“沉默的大多数”越来越多,很多人纵然有理性见解,也不愿在评论区留下半字,理性讨论的氛围和空间遭到压缩。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网暴的治理力度。从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到实施《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再到完成从自诉向公诉的程序转换,拓宽网络暴力的维权路径……全方位出手起到了相当震慑。

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办理网络暴力案件8600余起,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500余人,行政处罚8500余人。然而,时有发生的恶性事件还是提醒我们,网暴治理路径仍存在相当局限。

从信息传播规律看,网暴发生时众人围观,谁都能拉踩、阴阳、玩梗;可事件原委澄清时,却往往因为内容没有“爆点”而很难获得同等关注,当初那些参与网暴者可能早已“隐身”投入下一场围猎。

从后续司法实践看,大多恶意言论具有匿名性,且网暴行为参与人数多、地域跨度广导致确定主体难。即便受害者找到了“对簿公堂”的对象,也要面临系统取证难、诉讼成本高等实际问题,很多施暴者更会以“口嗨而已”“合理质疑”等借口淡化责任。

相比于现实暴力,网暴对人的精神危害可能极其深重,甚至不亚于剜心啮骨。这也导致刑罚裁量与个人感受不尽相符,很多时候一句道歉就算“维权成功”。当人们普遍选择以“断网求清净”方式自洽自保,那些惯于躲在暗地打黑枪者便更加肆无忌惮。

网暴并非抽象的存在,其背后都有具体的人,也正是治理的关键。进一步降低响应门槛,通过明确行为界定、法律责任和快速处置机制,才能让所有施暴者感觉到痛。

更重要的是,作为流量经济的最大获益者,平台责任的履行不是事后封号、发篇公告就完了,义务范畴大小必须与传播能力相匹配。

目前,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审核识别干预暴力言论,已成为平台治理网暴的标配。但在明显的侮辱攻击性言辞之外,还要及时切断“事实拼凑”“带节奏”等新型负面信息传播。

有用户反映,试图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阻止网暴时,遭遇平台冷处理;平台对账号属性存在明显区别性对待,对于具有流量效应的营销账号、“大V”的容忍度更高。这些都说明治理网暴需要建立更公平的规则,在网暴发酵过程中,算法推荐也要起到弥合人心的作用,而不是为了热度,给满身戾气喊打喊杀者牵线搭桥。

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如此大的触网基数,哪怕仅有极小部分人发出非理性声音,也会形成巨大舆论浪潮,谁都可能被淹没。完善法律约束,筑牢传播边界,营造更安全、可信赖的舆论环境,也是在捍卫我们的共同价值。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