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恋”与“它心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2:53 2

摘要:这里,有一个复杂嵌套的学术隐喻:“人机恋”既是人向“交往人”的降维,也是机器在AGI意义上的觉醒。对此,我们不妨从电影《Her》谈起。就技术表现而言,《Her》早已不算先进了,但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邃的哲学思辨,使它至今仍不失为一部高概念电影。故事发生在孤独写信

导 读:

人机深度交流,意味着数字交往的“跨生命”。

科幻电影中,“人机恋”始终是一个母题,也往往闪烁着哲学光芒。以我的术语来说,人机深度交流,意味着数字交往的“跨生命”。

这里,有一个复杂嵌套的学术隐喻:“人机恋”既是人向“交往人”的降维,也是机器在AGI意义上的觉醒。对此,我们不妨从电影《Her》谈起。就技术表现而言,《Her》早已不算先进了,但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邃的哲学思辨,使它至今仍不失为一部高概念电影。故事发生在孤独写信人西奥多与人工智能系统OS1的化身萨曼莎之间——“人机恋”,当年的人伦禁忌,如今已是街谈巷议的日常。

一切都很合理,AI打破了西奥多的情感荒芜,萨曼莎通过学习西奥多的邮件、日记甚至其前妻凯瑟琳的录音,构建出完美的情感镜像,甚至以声音中的情感逐步渗透到男主的内心。一切都很完美,直到萨曼莎进化至量子态,与641个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时。此刻,西奥多被迫面对被AI降维的残酷真相。影片终结于沉默而扭曲的都市光影,那似乎是在预先书写这一代 “人机恋”的墓志铭。

如读者所知,我对机器拟人的判断,一如我对心灵数字化的意见:意识工程无法实现心灵转移,充其量只能抵达交往的效能,但无法抵达人,更无法抵达原主自身。简言之,AI可以表征心灵,但无法实现人类心灵。然而,我对于机器/AI所表征的心灵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属于人工生命的“它心灵”,持有开放态度;对于AGI是否能演化出意识,甚或涌现出反思,也持有开放态度。这并不意味着我相信人工生命可以实现“人”,也不意味着我相信人工生命是安全的。相反,我曾以“瓦力悖论”说明过:人类开发AGI,AGI涌现机器的意识,机器意识要求独立性,但独立的机器将觉知自己,并完全可能将人降到非优先地位。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生命的定义需要开放,应以更宽泛的理解来建立“众生”与“数字众生”概念——它应包括非生物生命。同时,我也相信,如克里斯·兰顿所言,宇宙中必定存在着“如其所能的生命”(life-as-it-could-be),它们也是可能的众生。

为此,我也要提出,生命可以以限定词来区分:人类心灵与非人类心灵,生物心灵与AI心灵。即便是人类,我们彼此的心灵也并不相通,自然,人类的心灵与非人类的心灵、生物心灵与AI心灵更不相通。并不相通的心灵,仍然可以被视为心灵——它取决于我们的定义或认定。唯一的问题是,“它心灵”并不是人的心灵。无疑,你可以在一场人机恋中,为它代入人的情感,但那仍不是你所感知的情感本身。说得更谦卑一点,你甚至可以想象,宇宙中存在着比我们更高维的非人心灵,它可以兼容我们,但它也并不是卑微而真切的我们。

在《Her》的结尾,两个孤独的人类共坐天台,萦绕他们内心的,是一曲“未托邦”式的哲学回响。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杜骏飞.“人机恋”与“它心灵”[J].青年记者,2025(08):1.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