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1日上午8点,在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荷花池社区托老所二楼的老年开放学堂里,10多名身着练功服的“奶奶级”模特正抬头挺胸,伴着舒缓的音乐,整齐迈步。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们身上,鬓角银发轻舞,自信的笑容里看不出岁月痕迹。
8月11日上午8点,在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荷花池社区托老所二楼的老年开放学堂里,10多名身着练功服的“奶奶级”模特正抬头挺胸,伴着舒缓的音乐,整齐迈步。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们身上,鬓角银发轻舞,自信的笑容里看不出岁月痕迹。
荷花池社区老年大学“银发学员”演练太极扇。 庄文斌 摄
“以前退休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凑牌桌。”57岁的刘素芳练得格外认真,结束一组动作后,她抹了抹额头的汗珠,“你看,我们的服装都是统一的,现在每天都盼着周一上课,走几圈就浑身舒畅,老邻居们都说我现在气色不一样了。”
讲台前的老师陈芳已58岁,今年5月她主动请缨到社区“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当老师。“学员们大多零基础,一开始连挺胸都嫌累。”她边说边指导学员调整站姿,言语幽默,几句话就让学员们笑成一片,活动室里的气氛愈发欢快。
隔壁,是另一番热闹景象。64岁的陈庆伟站在队伍前排,双手缓缓抬起,带领20多名老人打太极拳。她身姿舒展,边示范边留意学员的动作。“张阿姨,膝盖再弯一点,就像坐在椅子上一样”“李师傅,手臂别太僵,要像抱着个球”……看见69岁的丁华东出拳有些踉跄,她快步上前握住老人的手腕,一点点纠正,“慢慢来,气沉丹田,动作跟着呼吸走。”
“我以前肺不好,年年要住院,走几步路都喘。”丁华东停下动作,胸口微微起伏,“跟着陈老师练了几年太极拳,现在一口气爬三楼都不费劲,医院也去得少了。”
社区老年大学里的模特形体课。
下课了,两间活动室里的老人有不少都围在社区门口的公告栏前,一张崭新的秋季招生简章刚贴上去。古琴、书画、智能手机操作、中医养生四门课程的时间安排一目了然。“智能手机课我要报!”72岁的王大爷戴着老花镜,指着简章上“周四下午2:30”的时间说,“上次的班没赶上,这次可得‘抢’个名额,不然连微信支付都不会弄,买东西太不方便。”
“我们社区的老年大学是由原先的社区学院提档升级而来,课程内容和上课时间都是‘按需定制’。”荷花池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老人早上要买菜、送孙辈上学,社区就把多数课程安排在上午10点以后。有的课程大家想系统学,就开长期班;有的是图新鲜,就设短期体验课。
在社区老年大学,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今年,扬州新建了60多个“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标准化教学点,实现全市83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并延伸至140个以上的村和社区,共开设课程220余门,涵盖养生、艺术、社会生活、老年技能等多方面,每年服务26万多人次,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拥抱充实的晚年生活。
通讯员 朱江 刘青 记者 陈晨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