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占全球60%、鸿蒙系统生态设备总量破11.9亿台,数字中国成绩单来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11:53 2

摘要:8月14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

8月14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介绍,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带动方面,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庞大市场需求,带动集成电路、通信网络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和终端产品等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培育了先进的、完整的产业体系。激发消费方面,数字基础设施的超前部署和迭代升级,带动网络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5G+工业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农村方面,随着5G网络和农村电商的发展,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有效带动了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区域发展方面,“东数西算”工程深入实施,促进算力这个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布局,八大算力枢纽节点5个在西部,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清洁能源优势,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过去业界常说“缺芯少魂”,形象反映了我国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问题。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展现出我国显著的发展成绩。集成电路加快布局,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以鸿蒙系统为例,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为手机、汽车、家电等1200多类产品装上了“智能中枢”。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体系化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海量数据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方面,去年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布局数据基础设施方面,支持各地开展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行先试,不断夯实数据开发利用的设施底座。推动数据开发利用方面,以场景牵引带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开展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建设。培育数据市场方面,一批围绕数据汇聚共享、开发利用的数据企业正在孕育兴起,标准、规范不断推出,数据交易日趋活跃,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正在加快构建。

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显著加深。数字产业化方面,截至2024年底,我国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产业数字化方面,智能化转变、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建成了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为消费的新潮流。数据要素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发展,农业领域,有的企业利用数据赋能智慧施肥,综合提升产量5.5%;工业领域,有的企业依托海量测井数据开发出行业大模型,钻井决策效率提升了15倍;服务业领域,有的企业利用公路货运行业数据实现司机与货主分钟级车货匹配,提升单车运行效率30%以上。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新增超100个新型职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数字公共服务更加可感可及。数字技术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让民生保障持续“升温”。“高效办成一件事”已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推进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事项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为例,过去为新生儿办理业务需要往返多部门提交材料,如今在线上完成信息填报后,相关数据通过跨部门共享机制自动流转,多个事项可在几天内高效办结。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数字化打破了传统公共服务中的“流程壁垒”“数据壁垒”,在一次次在线办事中实现了高效便捷。

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方面,刘烈宏介绍,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新”:

首先是引领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共识”。积极提出数字经济“中国主张”。先后在G20、APEC、“一带一路”等国际平台上就数据安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数据跨境流动等重要议题发起倡议,重点是“弥合数字鸿沟、共享创新红利、共创美好未来”。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我国与26个国家签署了数字经济合作谅解备忘录,“丝路电商”伙伴国增加到33个,合作共赢的基本共识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其次是打造形成深化合作的“新纽带”。把握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的特点,在“通路、通关、通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数据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数字经济人才的“心联通”。硬联通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服务全球,智慧港口等融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在“全球场景”下得到了广泛应用。软联通方面,国家数据局作为中方代表,参与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框架下数据治理国际规则制定。心联通方面,面向全球南方国家设置一系列数字经济培训项目。今年举办的上合组织数字经济部长级研讨班,设置了数据开发利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型工业化等核心课程,这是在全球发展倡议下打造“数字南方”品牌的首个培训项目。依托数博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开展多层次人员交流,搭建可持续合作的“连心桥”。

最后是不断拓展务实合作的“新空间”。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数据公司正在涌现。今年上半年,遴选了一批面向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经济合作的典型案例,涵盖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数字产业园区建设、民生服务、数据安全等六大类,数字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