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很多年前,北京前门西大街,地铁二号线和平门这一站出来,就会去《北京文学》送稿。虽然,稿子可能没有一次投中过,但还是受到了编辑老师的热情接待。甚至有一次,与随行的一个在《北京文学》发过小说的作者,一起见到了当时的刊物负责人章德宁。
记得很多年前,北京前门西大街,地铁二号线和平门这一站出来,就会去《北京文学》送稿。虽然,稿子可能没有一次投中过,但还是受到了编辑老师的热情接待。甚至有一次,与随行的一个在《北京文学》发过小说的作者,一起见到了当时的刊物负责人章德宁。
再后来,又与张颐雯老师也打过好几次交道,只记得她在低着头整理作者们来的稿子,还不小心踢了一下脚下她自己刚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鸡蛋。这是一个特别生活化的细节。有一次,你的稿子还送审了,就差最后一步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发表。
遗憾归遗憾,只是见到了编辑部的老师们,因为痴情于文学的缘故,依然会感到很亲切。又有一年,是二OO六年在鲁迅文学院胡平和王彬两位院领导推荐下加入中国作协之后,你又在另一个朋友的鼓动下,记得好像是李兆庆——对了,还有一个是杨府。我与他们两个在一些聚会中早就熟悉了。这两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者,都和我一起去过北京市文联大楼,找过一位姓田的领导,还接触到了李小灵老师。
当时,北京作协开会,偶遇《青年文学》编辑赵志明,记得活动合影时还有《文艺报》里年轻的李晓晨老师。那个时候,带来了我新出的一本长篇小说《狼狐郡》,后来又出了《沐月记》。最早些,有《狼密码》。这三本书,都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老师,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平老师写的推荐语。
后来,有一次,就在北京市文联大楼的门口遇到朝阳文联的胡世江老师。他与杨府、李兆庆两位老师一样,都是中等个儿,都是一脸的谦和,聊起文学来,侃侃而谈,相见恨晚。这几位,都不同程度地推荐过我的作品。
《沐月记》的出版,得益于杨府兄的前期周旋,与后来的《沐月记》责任编辑方云虎老师认识了;北京作协牵线,又是兆庆兄的引荐。而《沐月记》参加北京第二十一届国际图书节,并在前门大街举办专场活动,也是世江兄的鼎力相助,牵线朝阳区常营新启蒙书店,最终玉成此事。《沐月记》在晋京津渝做过三十多场活动,得到很多热心人帮助。尤其,北京作协在昌平召开了有我作品的研讨会,参会者有《北京文学》副主编张颐雯、《十月》副主编宗永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等老师。研讨会后,昌平文联的高若虹老师还和我约稿。当然,这还是文学结缘的一个开场白而已。
仿若后来的几次,如梦幻影,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参加了刘恒编剧的电影上映及研讨会。这部电影与时代贴得很近,与他当年编剧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样。原著也是他的小说。记得先是观影,然后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主持,侃侃而谈。那次,见到了很多当年在鲁迅文学院做辅导教师时见过的老师和朋友。
不得不说,镜头的切换,又让我回到某次北京作协组织的当代文学如何与时代共振的研讨会。那次活动,很隆重,又来了不少重量级的大咖。见到了给我的《沐月记》撰写过序言的邱华栋老师。当时,主持的有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张莉,还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等。文学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不少,话题放到了整个世界。当然,我在鲁迅文学院时,也见识过很多国内的文坛大咖,王蒙、莫言、梁晓声等等。比如邱华栋从伦敦、纽约、巴黎、华盛顿、莫斯科等等谈起,然后提到他的《北京传》,以及从微观的“蜘蛛人”来传达更多的卡夫卡式的思考。荷尔德林或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无论是参与者,还是仅仅作为观众和听众,来者都会从中获益匪浅。正如卡夫卡的话里所言:“用一只手,拨开笼罩着你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录下你在现实废墟下所看到的一切。”这种现场感的局促,以及快镜头一般的记录,宛若庞德在《地铁车站》里所看到的那些黑色的花瓣。反倒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句子更有古老的穿透力。“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强烈的画面感,让你在北京市文联的老舍剧场里领略《茶馆》时,有所领悟。
你回忆到自己当年在北师大时集体组织观看的北京京剧院的《闯王进京》,电光石火,浮想联翩。你会看到卡夫卡匍匐在他的“地洞”里,寻找“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王国”,但作为一名“饥饿的艺术家”,在“变形记”的异化里,他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没能够写完。他的《审判》《城堡》《美国》——也正是你在“我与北京文艺文联”所感同身受的那一切。那些名人,那些老师和朋友,都是在宏大的主题下,做着更多微观的表情,甚或是行动——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地域(文学与城市或乡村),文学与时代——眼花缭乱之中,你还是能够在“飞流直下三千尺”中,找到一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珍贵情感。你会站在北京市前门西大街九十五号或九十七号,望着碧蓝如洗的天空,望着车来车往,熙熙攘攘的闹市,不由得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楼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有意思,一次公开的文学活动,你竟然念了别字,把“怆(闯)然”读作“怆(抢)然”,一时间大哗。艺无止境。文学之路更是如此。天空很宏大,你的世界却又很微观。你在其中,一次次有着更高的领悟和收获。
【 李迎兵简历】
李迎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协、北京作协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长期担任鲁迅文学院普及部辅导教师,现为文联专业作家。出版上市长篇小说《沐月记》《狼密码》《狼狐郡》《校园情报快递》《雨中的奔跑》及中短篇小说集《温柔地带》《美人归》和点评集等多部共六百多万字。《温柔地带》在《滇池》和《小说月报》主办的“中国短篇小说精品展”推出,多家刊物转载。央视读书频道和《文艺报》予以介绍及评论。在北大、北师大、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作过百场文学演讲。《雨中的奔跑》曾获得首届张爱玲文学奖、中国作协鲁迅-萧军杯奖,入选山西省委三晋英才奖励计划,北京作协召开作品研讨会。《沐月记》入选推出多位茅奖作家新作的出版品牌项目“中国专业作家典藏文库”,晋京渝津等地举办三十多场新书发布会,获得诗经文学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政府主办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前门大街书店之夜《沐月记》专场。有新著《霈霖花》等。
李迎兵拥抱霈霖潮涌的大海
李迎兵新浪微博@李迎兵
来源:作家李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