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尝到了点甜头的《中餐厅》今年乘势而为,重新拆解经营故事,试图再次挖掘出能和公众达成情绪共振的创意点,最明显地,就是这一次的“0物资创业”。
上一季,姜妍和虞书欣给沉寂许久的《中餐厅》带了些新的水花。
尝到了点甜头的《中餐厅》今年乘势而为,重新拆解经营故事,试图再次挖掘出能和公众达成情绪共振的创意点,最明显地,就是这一次的“0物资创业”。
不过这一点早就有迹可循,《中餐厅》较为固定的节目模式下,明星嘉宾和节目组都会按照经验在节目开始前做好十足准备,虽然可以确保中餐厅在海外的正常营业,但也导致故事始终在“安全圈”里徘徊,冷眼也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这个问题。
那么,打着“0物资”的创业季会带来新的故事冲突吗?带着这个问题,冷眼又打开了新一季的《中餐厅》,先说观感,整体看下来比第八季好,但还有一些老问题没改过来,有新鲜感,但算不上“脱胎换骨”。
跑堂小弟们的新故事
对于综N代来说,故事主线固化,嘉宾的全新组合就尤为重要,尤其是这两年对“群像感”的强调,嘉宾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物故事是否好看,《中餐厅》尤其如此。
店长黄晓明、大厨林述巍的固定搭配自不必多说,用“老人”维持节目调性,是《中餐厅》一直以来的策略。
姜妍的加入也在意料之中,好不容易挖掘到了一个如此适配《中餐厅》的女嘉宾,节目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财务小妹沈月的加入无功无过,虽然与节目的适配性不如姜妍,但既有国民度,又有拍摄特长加持,人选倒也合适。
最让冷眼揪心的是“跑堂小弟”的选择。
以往的《中餐厅》里,“跑堂小弟”的角色最没有存在感,既是因为人物亮点都在其他角色身上,比如店长、厨师都能参与到店铺经营决策中,矛盾冲突容易建构,也是因为“跑堂小弟”的角色太过模板化,有点像“花瓶”。
但其实这是一个很可以挖掘的角色,能够熟悉厨房、前厅、老板风格、顾客风格,成长线也很有看点。
而这一季,竟然一下子塞了三个同类型的“跑堂小弟”:翟潇闻、丁禹兮、尹浩宇(派派)。
本是极容易同质化的角色,若是挖掘不出来亮点,那么很有可能让大篇幅的人物故事废掉。
但这季的《中餐厅》很聪明地改变了打法,不再强调人物在节目中的成长,而是用人物本身的特色和亮点去带动节目。换句话说,这季的三位“跑堂小弟”开局自带属性。
比如翟潇闻,虽然也是上一季《中餐厅》的“老人”,但很明显能够感受到他的变化。
最大的亮点就是延续下来的成长叙事。
以往,跑堂小弟都是新人定位,辅助厨师和店长,话语权不大,功能性不多,上季的翟潇闻就是这样,没有经营经验、语言水平不行、综艺感也不强,从功能定位到社交互动都乏善可陈,带不出节目效果,冷眼对他的印象也相当模糊。
而这季的翟潇闻,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作为唯一一个延续到第二季的跑堂小弟,他很自然地接下“老带新”的任务,且自带原生关系,很快就让同为同龄人的沈月和尹浩宇适应了中餐厅的节奏。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季的翟潇闻还上演了“咸鱼翻身”的戏码,第一季暴露出语言水平不好,就在第二季出发前恶补英语,甚至主动拉嘉宾进行英语陪练,把原本的“缺陷”变成了好笑的看点,人物特质相较于上一季明显饱满了很多。
尹浩宇则负责“美强惨”的职场新人代入。
精通多国语言,特别适合异国餐厅的接待工作,中文也很流利,交流起来没有什么阻碍,态度谦逊做事又认真,几乎挑不出来什么错。
人选是合适的,但如果呈现地太完美也会无趣。
《中餐厅》抓住了尹浩宇兢兢业业的“打工人”人设,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失误打破了这层“完美滤镜”,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共鸣。
比如第四期点餐失误事件,第一次失误是因为尹浩宇忙着记菜名,忽视了点菜单位置的变化,把2号桌客人的菜品送到了1号桌,直到林大厨上了前厅才发现;第二次则是上菜时客人否认点过这道菜,但实际上是一开始黄晓明和客人沟通带来的误解。
两重失误之下,尹浩宇尤其地内疚,虽然在“上帝视角”的观众们能够谅解这些小失误,但作为中餐厅新人的尹浩宇则是异常紧张,营业结束后又额外抽时间记熟菜名,规避之后产生问题的可能。
这简直是最标准的职场新人成长记,对于《中餐厅》这种经营类综艺来说,态度是讨喜的第一步,专业能力才是加成,相比于抖包袱搞综艺感,认认真真做事反倒更容易让观众记住这个有些陌生的爱豆面孔。
讨论度最高的,则是丁禹兮。
他的讨喜原因和姜妍很相似,不把录节目当走过场,而是全身心投入餐厅经营的真诚和实干。
就比如刚开始的餐厅实习,丁禹兮被分配到一个生意惨淡的当地餐厅去揽客,即便老板态度一般,即便学不到什么东西,即便揽客无人问津,他还是一直让自己保持饱满的情绪,中餐厅营业时更是如此,自告奋勇做“桥”,忙碌了一天也能哼着歌洗碗。
就像网友评价他是“现实版海绵宝宝”,超绝“活人感”。
除此之外,他细腻的情绪感知,对于一档经营类综艺来说也极为契合。
以往的嘉宾不乏专业能力强的人,但经营性事务本就琐碎,再加上录综艺,能够顾全自己本就难得,更别说再周全其他人了。
但丁禹兮的情绪满到可以托住他人,比如尹浩宇因点餐失误而内疚时会引导说,“派派的中文太好了,以至于我们会忘记他是一个外国人”,沈月独自接待外国人不知所措时,同是新人的丁禹兮可以带着她完成接待,甚至前厅忙碌时,他还能自发地带着自己背来的国风纪念品去安抚客人。
因此他的高情商名场面引起了高讨论度,也为这季中餐厅托了一个很好的底。
在地性与创业叙事的连接
选角拉高了节目的下限,哪怕叙事无聊,这群人的“群像感”也不会让节目太难看。
而承担节目上限的创业叙事又做的如何?
其实“创业”本不属于《中餐厅》的创新,节目定位是异国他乡开餐厅,那么每一季的故事其实都是“创业”,只不过今年借“创业季”的名头将经营叙事做的更极致,实际上只是回归《中餐厅》最初的定位。
而除了创业回归之外,这一季尤其让冷眼关注的亮点是强迫嘉宾走出去,和“在地性”做了强连接。
以往的《中餐厅》虽然主打异国文化,但主要场景还是在中餐厅里打转,地域只是作为一个背景板,就像冷眼一直诟病的,《中餐厅》是换个场景做同样的事,“在地性”一直不是核心看点。
但这次创业季的模式是“0物资创业”,要求嘉宾不能带食材带器具,不能带私人资金,不仅全部采购从当地来,甚至还要去当地餐厅打工了解风土人情。
嘉宾们不得不走出去挖掘当地饮食文化。
去当地餐厅了解顾客口味,去当地菜市场挑选食材和香料,去当地超市采购厨房用品,甚至去当地的中餐厅取经,层层的“走出去”让这次的经营铺垫相较于之前的“说开店就开店”扎实了很多。
观众也可以通过每个人为餐厅开业做的具体的努力,了解摩洛哥丹吉尔的饮食文化。
比如黄晓明、翟潇闻、尹浩宇实习去的人气爆满的小吃摊,透露出当地居民对甜的嗜好;而丁禹兮、林述巍打工的当地传统餐厅的装潢布置,也尽显非洲风情;而嘉宾们走街串巷地采购和揽客,也带出当地绝佳的海滨风光。
从美食到城市,《中餐厅》终于再次和地域做了深度的勾连。
但是,前三期的创业叙事亮点并没有延续到后期的经营中,进入到正式的经营环节后,冷眼发现《中餐厅》又开始走之前的路数了。
首先,餐厅实习的成果并没有在后续的经营中呈现,反倒有种“没苦硬吃”之感。
嘉宾们刚下飞机,平均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就开始到其他餐厅实习,若是学习当地菜品的制作倒也还说得过去,但嘉宾们被禁止进厨房,只能在前台招呼客人端盘子,干些简单的体力活,正式的餐厅营业中也没有看到哪个菜品根据实习的结果做了改良,说实话有点浪费了这个环节。
其次,在异国他乡用3天完成从无到有的创业,观众们想看到的是一步一步解决困难的热血经营故事,而不是“刻意刁难”后又“光速打脸”。
一开始号称“0物资”,结果当地中餐厅老板送盘子送碗,飞行嘉宾岳云鹏来了之后带钱又带菜,先不说这些是否是嘉宾的自发行为,既然节目想通过“从无到有”的方式铺垫出创业故事,那么这些准备就必须有一些合理的过渡。
比如节目组打通最基本的流程,而嘉宾完成最后的创新和融合,而不能是最基本的中餐调料要从另一个城市运过来,而锦上添花的器具却是别人拱手相送。
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让创业规则的设定弱化、叙事失真。
最明显的是,从中餐厅开张后,节目就突然从Hard模式转变为Easy模式,最多是嘉宾们经验有些不足,上错了几次菜,但揽客很顺畅,备菜和采购也不是问题,就连沈月和翟潇闻的饮料摊都有大批量的顾客光顾,熟悉的合家欢氛围扑面而来。
冷眼并非鸡蛋里挑骨头,非得让经营多生是非,只不过从创业的艰难到经营的流畅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不断“犯错-学习-改进”的闭环才是创业叙事最能够打动观众的点。但可惜的是,目前看下来,《中餐厅》还是没能做到极致。
整体看来,这一季的《中餐厅》相比于之前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不管是对于人物的挖掘还是模式的设计,能看出来下了心思,有了亮点。
但冷眼还是更希望这些创新能够是持续的,有推进的。
当然现在节目才播至中段,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许在后面会有解决方案,冷眼也会持续关注节目,由衷希望的也是《中餐厅》能够越做越好。
来源:冷眼看电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