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央视曝光的一起网红农技专家坑农骗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打着"农业大学教授""农技专家"旗号的网络主播,通过精心包装的虚假人设,在短视频平台大肆兜售劣质农资产品,导致众多农民蒙受经济损失。在这场骗局中,电商平台的法律责任问题尤为值得深思。
近日,央视曝光的一起网红农技专家坑农骗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打着"农业大学教授""农技专家"旗号的网络主播,通过精心包装的虚假人设,在短视频平台大肆兜售劣质农资产品,导致众多农民蒙受经济损失。在这场骗局中,电商平台的法律责任问题尤为值得深思。
一、平台审核义务的法律界定
根据《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商平台对入驻商家负有实质性审核义务。具体到农资领域,平台必须严格核查:
经营者身份真实性:包括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信息等基础资质
产品准入资格:农药经营许可证、肥料登记证等专业许可文件
宣传内容合规性:对"增产增收""包治百病"等夸大宣传需设置过滤机制
值得警惕的是,曝光案例中涉事平台对"祥禾农业"旗下上千个账号的虚假认证视而不见,这些账号统一使用标准化话术和虚构的专家背景,平台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难辞其咎。
二、平台责任的法律认定标准
当平台未履行审核义务时,其责任认定主要考虑两个维度:
过错程度:是否"明知或应知"商家侵权行为
对持续投诉未处理
对明显异常交易数据未警觉
对同类违规行为历史记录未追踪
损害后果的关联性
伪劣农资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农作物减产导致的预期收益损失
土地污染带来的长期修复成本
在央视曝光案例中,涉事店铺"祥禾农资总店"登记地址实为闲置空屋,这种显而易见的异常情形,平台若未能识别,显然已构成重大过失。
三、平台应建立的防御机制
为避免沦为骗局帮凶,电商平台亟需构建三层防御体系:
准入阶段的智能审核
引入人脸识别验证主播真实身份
建立农资产品资质数据库自动比对
设置农业专业术语关键词库识别虚假宣传
运营期间的动态监控
对农产品异常销售波动建立预警模型
开通三农领域专属投诉通道
定期抽查农技类直播内容真实性
事后救济的快速响应
建立涉农纠纷优先处理机制
设立农业损失专项赔付基金
完善与农业部门的联动处置流程
四、行业治理的改进方向
从根本上遏制此类骗局,需要多方合力:
立法层面:建议出台《网络农资经营管理办法》,明确平台对涉农产品的特殊审核要求
执法层面:农业农村部门应建立电商农资抽检常态化机制
技术层面:推动农资产品溯源系统与电商平台数据对接
教育层面:加强农民数字素养培训,提升识别能力
此次事件警示我们:电商平台不能只顾流量变现而忽视社会责任。只有建立严格的审核体系,才能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桥梁,而非坑农害农的"帮凶"。平台方应当清醒认识到,在涉农领域,审核疏漏造成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
来源:哇哦仙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