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国一招“金融变法”,日本为何狗急跳墙发动全面侵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8:30 1

摘要:首先要理解日本的崛起之道。日本之所以在近代成为唯一一个成功应对西方文明入侵并崛起,成为列强之一的东方民族。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决定性的先决条件乃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精英们透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并决心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贯彻到日本国家的时代精神。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篇文章讲述这场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从理性上真正理解88年前发生的那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首先要理解日本的崛起之道。日本之所以在近代成为唯一一个成功应对西方文明入侵并崛起,成为列强之一的东方民族。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决定性的先决条件乃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精英们透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并决心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贯彻到日本国家的时代精神。

而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就是永不停歇的对外扩张,资本的本性就是永不停歇的扩张,资本的存在方式是价值增值,资本的生命就是一刻不停的扩张,不但是从地理维度上扩张,也就是不断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原料来源地和投资场所。

同时也在虚拟资本的维度上扩张,也就是通过金融创新,用信用扩张的方式,在时间维度上动员未来的资源在当下用,在空间维度上动员他人的资源为其所用,以此来实现超越人类想象力极限的资本积累规模。

资本的权力意识就是通过市场交换,使自己的商品实现价值。正是在扩大市场交换、实现价值的驱使下,西方资产阶级永不停歇的努力扩张,试图将地球上每一个角落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生产分工和交换体系当中去。

为何日本会成为近代史上唯一成功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挑战的东方文明国家呢?

归根到底,乃是因为近代日本充分认识并且透彻理解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绝对精神,并坚决贯彻为我一定要崛起,一定要富国强兵,一定要争霸世界的权力意志。正如甲午战争之前,为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小川又次所言

“今日乃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义交往。德国和英国采取进攻战略,所以成了强国。因此,对于日本来说,最紧要者莫过于研究、断然进取方略,谋求国运隆盛。”

而在资本扩张的诸多维度当中,最要害的莫过于虚拟资本市场空间的扩张,也就是金融创新。军事扩张需要金融融资提供物质准备,而军事扩张的成果也需要资本市场金融工具运作变现套利。一句话,军事扩张只是资本增值的奴仆。

日本明治维新跟清朝洋务运动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日本人学习了英国的中央银行加资本市场的一整套资本炼金术。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建设近代工业、军事,全靠朝廷拨款这种财政手段,或者是官督商办的封建的手段。

在发展经济和国防的资本运作方式上,这种质的区别决定了甲午战争的结果,也决定了中日两大东方民族的不同历史命运,明白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抗日战争至关重要。

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在1937年世界上有七大强国,美国、苏联、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而日本的总国民收入是当时七大强国当中最低的,只有40亿美元,但是国防开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却是七大强国中最高的,高达28.2%,称当时日本是穷兵黩武的帝国主义绝非妄言。

这么高的军费开支比例换算成绝对金额数字是多少呢?在七大国当中,也仅仅比法国多,而低于苏联、德国、英国、意大利和美国排名列强第六名,更不用说1929年,大萧条对日本经济的巨大冲击。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1931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大萧条爆发的1929年下降了足足32.4%,采矿业和重工业下降50%,农业总产值减少了40%,出口贸易也减少了50%。

日本国内物价下跌,企业破产必然引发政局动荡,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尖锐。日本之所以悍然发动九一八吞并我国东北,这并不是他强大的表现,恰恰相反,这是他极度虚弱的表现。

当时的日本虚弱到什么程度呢?经常有穷苦农民出身的日本低级军官休假回乡迎娶青梅竹马的爱人。这时他才知道姑娘为了活命,早就跑到城里从事特殊的风俗产业。日本的中下阶层已经被逼到要么用社会主义革命解决社会矛盾,要么走帝国主义扩张缓解内部矛盾的程度。

而日本内部的左翼思潮又面临日本法西斯严酷的压制和迫害,结果全社会走投无路,只好组团出海,跳上大陆,巧取豪夺。日本经济在穷兵黩武和大萧条的冲击下,实际上日本人日子已经没法过下去。

而中国的情况又怎么样呢?非常奇怪的是在世界性大萧条的冲击下,连美国、日本这种列强的日子都过不下去。偏偏中国的日子还是可以的。从宏观经济数据上看,在危机最严重的1929年到1931年的三年时间里,我国贸易顺差总计反而超过了二亿两海关银,三年间总的白银净流入达到五点二亿枚银元。

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七千七百多亿,增加到1932年的九千二百多亿。在这之后,中国经济从1932年到1936经济增长率分为3.2%、-0.172%、-8.2%、8%、5.2%。也就是说,在七七事变之前的五年中,在全世界大萧条的背景下,除了33年和34年,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外,其他年份居然都是大幅增长。

为什么全世界都深受大萧条的冲击,就连美国都饿死上百万人,唯独中国经济当时是一枝独秀?原来中国能够因祸得福,在大萧条中逆势上扬,与中国独特的货币制度是密不可分。

当时中国是银本位,买东西算账都是用银元或者银两。可是除了中国以外的全世界都是金本位,在世界上白银不具备货币的属性,白银只是一般的商品,大萧条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后果就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白银国际市场价格也是跟着狂跌。可是中国当时是银本位,国际银价暴跌,其实就等于中国货币大幅贬值,贬值到什么程度呢?

从1929年到1931年,袁大头对美元的汇率实际下跌40%。如此深度的本币贬值,大大刺激了我国经济出口。这就是我国在三年间取得二亿两海关银贸易顺差的一个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国际银价暴跌,中国国内的银价还处在相对高位,这就出现巨幅套利空间。白银从国际市场大量流入中国,这不就是所谓资本项目顺差。

于是中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实现了双顺差。双顺差在1929年到1931年的三年之内为中国带来了五点二亿银元的净收入,撬动中国工业产值增长了两千多个亿,这叫日本如何不紧张、不恐惧呢?

因此,日本选择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还有一重目的就是要打掉当时中国的增长势头。后来的事实表明,日本的局部入侵根本无法阻止中国经济发展。但是英国和美国的货币制度变革,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就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在1931年9月19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放弃实行了数百年之久的金本位。而在甲午战争之后,日元是跟英镑挂钩的,通过英镑日元又间接跟黄金挂钩。现在英镑脱离金本位,日本也不得不在1931年12月13日废除金本位,英国和日本废除金本位意味着英镑和日元在国际市场巨幅贬值,对中国的出口形成巨大的冲击。

更严重的是美国也扛不住了。1933年美国政府也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汇率也是跟着暴跌。更可怕的是,美国罗斯福政府还在1933年通过所谓白银法案,要把白银也作为美元发行的准备金,等于将白银重新的货币化。还规定政府要以固定价格收购世界市场白银,这就造成国际市场白银价格暴涨,国际银价暴涨,意味着银本位下的中国货币的汇率也随之大幅攀升。从1932年底的一块银元换十九美分,一路升值到1933年底的一块银元能换三十三美分。

根据1985年广场协议,日元升值造成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经济逻辑。1933年中国银元的大幅升值,也将造成中国资产价格承受巨大压力,经济泡沫濒临破裂,上海公共租界的房地产价格开始趋向崩盘,而土地是当时中国工厂从银行取得信贷融资最主要的抵押品。于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迹象开始出现,而原本存在的国际白银市场与中国国内白银市场的套利空间在一夜之间也出现逆转。

现在国际银价涨的比国内高,由此造成我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也就是说,原本的进出口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变成双重的逆差。中国出口1933年跟1930年相比,整整跌了30%,同时出现白银大量外流,直接造成我国金融市场银根紧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从1931年的6%直接涨到1933年底的16%,由此造成1934年全国经济衰退超过8%。由此可见,货币战争、资本战争的杀伤力有时候比一场真正的战争还要可怕的多。

中国方面如何应对呢?面对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的这种危局,南京政府干脆釜底抽薪,搞货币改革。中国货币制度从银本位跑步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也就是进行法币改革,把全国的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货币发行跟白银脱钩,央行直接印钞发纸币。

南京当局的如意算盘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白银短缺造成的信用危机,我们没有能力左右国际市场银价,无法使得白银倒流。但是我们可以干脆直接废掉银本位,市场上需要多少货币,央行直接开动印钞机印,这样就可以重新为经济活动提供充足的货币。

但是发行纸币也要有准备金,准备金是货币信用的基础。如果没有准备金的纸币是无法取信于民,非常容易造成通货膨胀,而选择什么东西作为准备金呢?

当时我国货币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银本位,自然不可能再用白银做货币的发行准备金。而当时世界各国在大萧条的作用下纷纷放弃金本位。中国自然也不可能在大家都放弃金本位的时候搞金本位,最后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跟外汇挂钩,但问题是跟哪种外汇挂钩呢?

这可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它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问题、战略问题。你选择用哪种外币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意味着本国经济要和这种外币的发行国紧紧捆绑在一起,意味着你要加入那个国家主导的国际生产分工和交换体系,进而反映到政治上,就是你会和那个国家结盟。

最开始日本人提出要为中国法币改革提供日元援助,也就是中国法币跟日元挂钩。这个提议在九一八的背景下被南京政府断然拒绝。然后南京政府求美国提供外汇援助。美国财政部倒是很感兴趣,甚至提出一亿美元的援助计划。但是,美国国务院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坚决反对,其实是唯恐得罪了日本人。

美国人不干,南京政府又找了英国人。英国人提出由英、美、日三国共同为南京当局的货币改革提供援助。对于英国人的建议,日本财政大臣高桥是卿倒是赞同。高桥是卿是银行家出身,他意识到经济殖民是一种比军事入侵更隐蔽、更有效率、成本更低、货币更大的扩张手段。

因此,力主日元要成为中国币制改革的准备金之一。但却遭到外务省和军部方面的强烈反对。外务省和军部认为中国币制改革一旦成功,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的架构就会在中国出现,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及其信用扩张当乃是日本崛起的秘诀,现在中国也要学会这个秘诀,这是万万不行的。

在日本拒绝为中国货币改革提供援助的情况下,美国也跟着表示拒绝。这个时候英国按捺不住在大萧条的背景下拉中国加入英镑区的诱惑,终于答应提供中国一千万英镑援助作为中国发行法币的准备金,具体做法是中国央行全面回收全国白银,再拿这些白银在伦敦白银市场上抛售换回英镑。

作为发行法币的准备金,有了一千万英镑做准备金,南京政府就有推行法币的市场底气。终于在1935年11月3日正式出台币制改革法案,中国金融格局为之全面刷新。但是法币改革出台之后又遇到了困境。

美国政府不愿意看到中国加入英镑区,干脆暂时停止收购白银,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抛售白银,这就等于在国际市场上砸盘,造成南京政府难以在国际市场顺利的售出白银,也就不能回笼足够的英镑作为法币发行准备今。

但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政府判断到美国人从中作梗并非是真心反对中国币制改革,只是嫉妒英国人,反对法币仅仅与英镑挂钩。于是宋子文找美国财政部长摩根主动沟通。终于在1936年5月12日达成所谓中美白银协定,基本的架构是美国政府用美元从中国购买白银,中国再用出售白银所得美元做准备金发行法币。

中美白银协定法案签订后直到七七事变,美国一共从中国购入白银一亿八千万两,约合一亿美元。南京政府就是用这一亿美元外加之前在英国出售白银所得的一千万英镑当做发行法币的准备金,搞了法币改革。

国民政府承诺任何持有法币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照法定汇率从央行兑换成相应面额的英镑或者美元,这就保证了法币的信用。法币改革大获成功,南京政府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也就统一了财政,可以在统一的资本市场中发行战争国债,以此为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做融资准备。

而这正是日本人当年打赢中日甲午战争的秘诀。对此,日本方面心知肚明。日本陆军省指责中国的币制改革,称南京政府为求私利,而将国家出卖给英国人,对于藉由政治经济关系之邻国日本竟毫无协议,这不仅影响四亿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将威胁东方和平。作为东亚安定力量的日本,对于英国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置于他的资本统治之下的企图不能漠视。日本外务省则表示,中国实行币制改革,是蔑视日本之立场,故亦不能承诺,日方将断然排击之,虽述诸武力,亦必阻止其实现。

由此,日本军方强令华北地方军政长官宋哲元、韩复渠不得将华北的白银借送南京中央银行,并且责令在华的日资银行不得将白银交给中方。为了配合这一政策,日本海军直接将驻扎在旅顺和青岛的军舰集中调配到天津大沽口外进行武力威慑,而关东军对币制改革的反应则是直接用大炮坦克发言。

中国11月3日刚刚宣布币制改革方案,关东军在11月15日立刻派出步兵坦克和野战重炮部队在山海关一线集结,随时准备入侵关内,扩大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同时,日本方面开始策动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大力向我国华北渗透,妄图把华北也搞成伪满出国。至于伪满洲则宣布放弃银本位,实行日元本位。

这也就是说,日本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恐惧,日本人知道再不动手留给他们的时间就不多了。正是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历史的时间不可避免的走到1937年7月7日,走到1937年12月13日,也正是在同一逻辑的支配下,历史的时针还将不可避免的走到1945年8月15日,走到日本江户川里的密苏里号美国战舰上。

回头来复盘去想,如果日本人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甚至至少在七七事变之前采取高桥是卿的路线,用经济侵略、金融侵略的办法取代愚蠢的军事入侵的话,日本的处境会更好还是会更糟。而我们中国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