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么爱你”为什么你就不明白呢?---婚姻里你这样说过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1:09 1

摘要:一直都以“大好人”的角色和老婆相处着,我也欣然的觉得婚姻中我是付出更多、承受更多、更爱对方的角色,直到有一次和老婆吵架时,我委屈的说了句,我满心都是你,我那么的爱你为什么你就一丁点都感受不到呢?老婆的一句灵魂拷问,让我幡然醒悟,对啊!我真的爱她吗?或者说我以我

一直都以“大好人”的角色和老婆相处着,我也欣然的觉得婚姻中我是付出更多、承受更多、更爱对方的角色,直到有一次和老婆吵架时,我委屈的说了句,我满心都是你,我那么的爱你为什么你就一丁点都感受不到呢?老婆的一句灵魂拷问,让我幡然醒悟,对啊!我真的爱她吗?或者说我以我自己认为方式输出的“爱”,真的是她需要的“爱”吗?

我老婆从小就不喜欢吃肉类,又偏向喜欢吃油炸类食品,一直都有贫血的现象,偶尔炖了老母鸡汤时,我都会硬逼着她喝上一碗;可能由于贫血关系,也有可能是工作太累的原因,每次下班回来她都只想躺着啥都不想干,不想吃饭。而我做好饭后以不吃饭对身体不好为由硬拽着她去吃饭,偶尔还会带些严厉的情绪表达方式;当她心情低落时,发脾气时,我却和他讲生气、发脾气对身体不好等等...

同事小林一早心情低落,原来是昨晚她精心准备了丈夫最爱的红烧排骨,丈夫加班疲惫的回到家,看着红烧排骨摆摆手说“没胃口,只想赶紧洗澡睡觉”。小林委屈的表达了不满,觉得丈夫不理解她,不爱她了,为此两人吵了一架。

原来丈夫并不是不爱她,只是最近肠胃不好,早晨还和她说过想吃清淡的小米粥。

我们总在爱情里忙着“给予”,却很少问对方:你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就像父母强行给孩子塞进口袋的秋裤,妻子打包进丈夫行李箱的厚重外套,我们用“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把自己的需求包装成“爱”的形状,却在对方的沉默或抗拒里,困惑于“为什么我的爱他不接受”。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有对夫妻结婚十年,妻子总抱怨丈夫“不懂浪漫”,纪念日送的永远是“实用的家电”;丈夫却委屈:“你每次说‘想要惊喜’,可上次我订了西餐厅你说浪费钱,买了鲜花你嫌打理麻烦。”

后来才发现,妻子口中的“浪漫”,其实是“被重视的感觉”——比如记得她随口说过的“街角那家老店的蛋挞很好吃”,而不是昂贵的礼物;丈夫需要的“认可”,是妻子能说一句“你选的这款扫地机器人确实很方便”,而不是一边用着他买的家电,一边吐槽“没情趣”。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我把我认为好的给你”,而是“我看见你真实的样子,并愿意回应你的需求”。就像园丁不会强迫玫瑰在冬天开花,真正的爱者懂得:对方的“需要”,可能藏在他欲言又止的眼神里,躲在他拒绝时的微表情中,甚至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随口一提”里。

想起朋友阿哲的故事。他妻子怀孕时突然想吃老家的槐花饼,半夜两点坐在床边掉眼泪。阿哲连夜开车三个小时回乡下,敲开亲戚家的门摘槐花,凌晨五点赶回家,满身露水地在厨房忙碌。妻子后来笑着说:“其实那天吃完第一个就觉得没那么想吃了,但看到他鞋底沾着的泥土和脸上的疲惫,突然明白什么是‘被放在心尖上’。”

爱不是一场“自我感动”的表演,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看见。你需要穿过自己的“想给”,去触摸对方的“想要”;他也要放下“应该怎样”的预设,去回应你的“真实期待”。

前几天刷到一条短视频:一位患抑郁症的女孩在日记里写“今天不想活了”,她的丈夫看到后没有说教,而是默默在她的日记本上画了一只流泪的小熊,旁边写着:“如果你暂时不想活了,那我陪你‘暂停’一会儿,等你想重新开始时,我还在这里。”

这大概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我不强迫你“好起来”,但我看见你的“脆弱”;我不要求你“懂事”,但我接住你的“情绪”。我们在彼此的“看见”里,确认自己被爱、被理解、被需要——这才是爱情最珍贵的意义。

下次,当你想对TA表达爱时,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

• 我给的,是TA真正需要的吗?

• 我有没有把“我的期待”,当成了“TA的需求”?

• 如果用TA的语言说“我爱你”,会是什么样子?

来源:悟已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