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英雄|李兆麟:热血赴使命 光芒映初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4 11:14 1

摘要: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李兆麟的遇难之处,如今已改建为李兆麟将军纪念馆。作为少数亲历14年抗战全过程的抗联领导人,李兆麟用生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在哈尔滨市兆麟街,这里车水马龙,商铺鳞次栉比,往来人群熙攘不绝。

行至兆麟街88号,周遭的喧嚣仿佛被无形隔断,一段厚重的历史缓缓铺展在眼前。

李兆麟将军纪念馆

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李兆麟的遇难之处,如今已改建为李兆麟将军纪念馆。作为少数亲历14年抗战全过程的抗联领导人,李兆麟用生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矢志救国 投身革命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又名张寿篯,1910年11月2日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小荣官屯一个农民家庭。1916年,刚满6岁的李兆麟被他的祖父送进学堂。1925年父亲去世后家境日益窘困,李兆麟不得不辍学务农。这期间,他曾主动替一位被霸占土地的妇女打官司,为她写状告到法院,打赢了官司。从此李兆麟对法律有了兴趣,开始攻读法律书籍,期望将来能通过法律,解决社会的弊端。他在书箱门上刻了“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八个大字,表达自己未来的远大抱负。

李兆麟(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武装侵略。在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下,东北的大好河山很快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李兆麟目睹东北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践踏,3000万骨肉同胞被蹂躏,愤怒的火焰在胸中燃烧。他暗暗发誓决不当亡国奴,要抗日救国。恰好这时,已在北平参加抗日救国会的同乡爱国青年张一吼寄信给李兆麟,让他尽快到北平参加抗日活动。李兆麟当即把要去北平的打算讲述给母亲,母亲杨长秋听了儿子述说之后,同意了儿子的要求,把刚收获到家的一车大豆卖掉当路费,李兆麟于1931年11月8日离开家乡,奔赴北平。

到北平后,李兆麟化名李烈生,经张一吼介绍,认识了在抗日救国会担任常委的地下党员冯基平(化名冯乃革)和执委夏尚志。李兆麟向他们介绍东北辽阳一带自发的反日武装情况,并建议党组织派人去加以领导。冯基平和夏尚志见李兆麟救国心切,态度诚恳真挚,对党的认识也比较清楚,就吸收他加入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从此,这位热心寻求真理,立志抗日救国的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新的战斗生活。

率部西征 突破重围

1937年冬,日伪当局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疯狂的“三江大讨伐”,使抗日斗争形势日趋严峻。为粉碎敌人“聚歼”抗联队伍的阴谋,开辟新的游击区,并试图打通与关内八路军的联系,1938年5月至6月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在原地坚持斗争外,北满抗联主力跳出敌人包围圈,分三批进行西征。

(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首《露营之歌》就是李兆麟将军和战友们在东北抗联西征途中所作,战斗的艰辛从中可见一斑。

1938年11月,李兆麟率领的最后一批西征部队,行进在不见人烟的林海雪原中,战士的手和脚都冻得皴裂了,胡须和眉毛上挂着厚厚的冰霜。他们白天分成小部队行军,夜晚集中宿营,身上带的粮食很快就吃光了,每天只能从倒木上找一些干蘑菇吃,甚至把皮带剁成小碎块煮一煮吃下去。有一次他们在第一、第二批西征部队的宿营地找到了一些已经发霉的马皮,战士们用火烧烤时,虽然也发出一些糊香味,但放在嘴里难咽。李兆麟鼓励大家说:“同志们,为了抗日,我们必须保住生命。”他一边说,一边和大家一起吃掉了这些烂马皮。

夜晚,部队在零下40多度的森林里露营,战士们围着篝火,烤着湿透了的脚布和靰鞑鞋,烤着烤着就睡着了。有一位战士因极度劳累,失去控制,一头扎到火堆里牺牲了。李兆麟为防止此类事再度发生,以后每当宿营战士入睡后,他就坐在篝火旁边,一面向火堆加柴,一面和其他领导同志研究第二天部队的行动计划。

在李兆麟的率领下,英勇的抗联战士们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战胜了饥饿和严寒,在1938年12月底到达小兴安岭西麓的绥棱县境内,在白皮营后方基地与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北满抗联部队的西征,是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决定下,在李兆麟、金策等的具体安排、组织和率领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批完成的。这次西征大军,虽然历尽千辛万苦,但终于取得了胜利,保存了北满抗联的一部分主力部队和骨干力量,为后来在广阔的黑嫩平原,依托山区开展游击战,奠定了基础。

星火长耀 精神永存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李兆麟与周保中等率领抗联指战员配合苏联红军抢占东北,协助八路军、新四军进行解放东北的英勇斗争,李兆麟“杀敌救国复河山”的夙愿,终于随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而实现。

当时哈尔滨的情况仍十分复杂,抗战虽已胜利,但东北人民仍处于决定命运的历史关头。哈尔滨地方的敌伪残余势力摇身一变,也成了“国民党地下工作者”和“先遣军”。他们互相勾结,招摇撞骗,造谣惑众,严重地破坏社会治安。

(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李兆麟不畏强暴、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成为反动势力的眼中钉。国民党反动派对奔走在和平、民主事业第一线的李兆麟又恨又怕,一伙穷凶极恶的国民党特务和敌伪残余,多次策划暗杀李兆麟。

面对危险,李兆麟坚定地说:“如果我的鲜血能洗亮人民的眼睛,能唤起人民的觉醒,我死了也是值得的。”

1946年3月8日,哈尔滨召开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李兆麟发表了演说。他从东北沦陷时期祖国同胞的悲惨命运,讲到中国人民经过怎样的艰苦斗争才赢得了今天的胜利,无情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政协决议,发动内战的阴谋,号召妇女同胞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为自己的解放事业,为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斗争。他慷慨激昂、动人心弦的演讲,教育了群众,刺痛了敌人。

第二天下午,他在道里区水道街9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

李兆麟将军墓

1946年3月24日,哈尔滨人民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将李兆麟的遗体安葬在道里松花江畔一座公园内,并将这座公园命名为兆麟公园。

如今,兆麟公园的松柏常青,墓碑前的鲜花常新,每一片花瓣都承载着后人的追思,每一缕芬芳都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一位将领热血赴使命、生命践初心的赤诚。李兆麟将军这颗永不陨落的红星,照亮的不仅是历史深处的烽火征途,更指引着我们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一往无前。

记者:孙思琪;摄影:孙思琪;视频:孙思琪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