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克世锦赛有望落户中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05:42 2

摘要:7月底上海大师赛的开杆,标志着2025-26 赛季斯诺克赛事正式拉开帷幕,紧接着沙特大师赛火热开打,斯诺克运动的全球化扩张步伐正不断加快。就在这股全球化浪潮中,斯诺克球员的“权力革命”也悄然上演。

7月底上海大师赛的开杆,标志着2025-26 赛季斯诺克赛事正式拉开帷幕,紧接着沙特大师赛火热开打,斯诺克运动的全球化扩张步伐正不断加快。就在这股全球化浪潮中,斯诺克球员的“权力革命”也悄然上演。

近日,由四届世锦赛冠军希金斯牵头的职业斯诺克球员协会(PSPA)宣告成立,这一汇聚了奥沙利文、丁俊晖等顶尖选手的组织,正推动着斯诺克权力格局的重构。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崛起与赛事全球化的深入,也让世锦赛落户中国的猜想更加引人关注。

PSPA打破权力垄断

PSPA的成立堪称斯诺克界的“权力革命”。其核心诉求直指世台联(WPBSA)与世界斯诺克巡回赛(WST)的垄断性规则——球员参赛限制与奖金抽成制度。委员会吸纳10位TOP16选手,丁俊晖、肖国栋的加入凸显中国力量,两名体育法律专家的加盟更强化了谈判筹码。

PSPA的诞生是职业体育劳资关系的必然演进。斯诺克长期依赖世台联单一治理,球员权益缺乏制度化保障。参照网球PTPA的成功经验,PSPA若能建立可持续的博弈机制,不仅能提升球员收入分成,更将推动赛事商业化规则升级。但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头部球员利益固化”风险,如何保障中低排名选手的生存,也是核心之一。

中国与沙特双极驱动

显而易见,中国市场已成为斯诺克的“生命线”—— 贡献世台联40%收入、32名职业球员创下纪录,丁俊晖等选手的商业价值持续释放。PSPA的出现可能打破赛事壁垒,让更多球员参与中国商业赛事,加速斯诺克“东移”进程。与此同时,沙特以230万镑总奖金的大师赛强势入局,形成与中国市场的微妙制衡。

斯诺克的全球化本质是资本与市场的博弈。中国可借PSPA东风,从赛事承办方升级为规则制定者:一方面通过本土赛事奖金提升巩固吸引力,另一方面可联合PSPA推动世锦赛“巡回制”试点,逐步实现克鲁斯堡之外的赛事落地。沙特的入局虽带来资本增量,但文化认同度与市场基础远不及中国,短期难以撼动中国的核心地位。

职业与商业的平衡之道

世台联与球员的矛盾焦点,在于职业赛事严肃性与商业变现自由度的冲突。WST坚持“独家赛事权”以维护体系权威,而球员渴望通过表演赛、跨界赛事(如中式台球500万元人民币冠军赛)实现收入多元化。曹宇鹏从斯诺克转战中式台球后的收入激增,折射出单一赛事体系的局限性。

健康的生态应是“职业赛事立本、商业赛事赋能”。这可借鉴ATP模式,核心排名赛保持排他性,为商业赛事划定“窗口期”,并建立奖金分成与商业收益的联动机制。PSPA可以进一步推动WST进行规则修订 —— 例如将2.5%发展基金的使用明细公开化,或允许球员在休赛期自主参与非排名赛事等。

世锦赛东移的挑战

若世锦赛落户中国,有其现实的推动因素。克鲁斯堡剧院作为世锦赛的长期举办地,场地条件有限是不争的事实。它空间狭小、设施陈旧,观众容量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大型赛事对于观赛体验、商业开发等多方面的需求。“克鲁斯堡太小太旧了,世锦赛该换个像样的地方!” 奥沙利文等顶尖球员的集体喊话,也反映出大家对更优质举办场地的期待。

同时,世锦赛落户中国还需突破其他三重门槛:历史传统的情感羁绊,毕竟克鲁斯堡已成为斯诺克精神图腾;赛事运营的专业标准,长达17 天的赛制对场馆与转播要求极高;市场的接受度,这一点中国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包括庞大的观众基数、成熟的商业开发能力、政府对体育赛事的政策支持,还有众多现代化、设施完善的大型场馆,能够满足世锦赛对于场地的高要求。

世界职业台联掌门人巴里·赫恩也曾表示,2027年之后,克鲁斯堡剧院可能要和世锦赛说再见了。这一消息如重磅炸弹,让斯诺克圈沸腾。而沙特和中国已准备好接盘,2027年或成斯诺克世锦赛历史转折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世锦赛落户中国或采取“渐进式”路径——先增设“中国站”资格赛,再尝试半决赛阶段分流,最终实现主赛制迁移。这不仅能提升赛事商业价值,更将推动斯诺克从英伦小众运动向全球流行项目蜕变。

斯诺克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PSPA的崛起与中国市场的扩张,不仅可能改写世锦赛的举办地,更将重塑这项运动的商业逻辑与治理格局。在职业性与商业化的平衡中找到新支点,或许是斯诺克走向更广阔未来的关键。

栏目主编:陈华 图片来源:新华社、海沙尔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