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补瓦释明心与金丝袈裟释永信:两个和尚的信仰,为何如此错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04:33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知悉。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知悉。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编辑 小豆包

清晨五点,浙江永嘉县的普安寺屋顶。

释明心赤脚踩在冰凉的老瓦片上,小心翼翼把一块裂开的瓦片归位。晨雾打湿了他的僧衣,脚下是荒山野岭里一座他亲手从废墟里捡回来的小庙。

同一时刻,一千公里外的河南登封。
少林寺方丈办公室里,释永信的金丝袈裟搁在真皮沙发扶手上。他面前摊开的,是一份涉及数千万的商业合作意向书,签字笔悬在半空。

剃度出家,剃去了烦恼丝,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人生。

释明心:从铁饭碗到破瓦片

中专毕业,挤进镇政府当公务员——这是浙江永嘉县小地方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可释明心(俗名金汉杰)坐在办公室里,只觉得日子像一杯泡淡了的茶,索然无味。早出晚归,按部就班,心里那个空洞却越来越大。

2006年,偶然飘进耳朵的一曲《轮回》,木鱼声伴着空灵的佛号,像一记重锤敲醒了他。出家的念头,像种子一样在心里疯长。父母急得直掉泪,亲戚轮番劝说,小地方容不下这种“离经叛道”。一场拉锯战持续了三年。

最终妥协:父母同意他出家,条件是离开老家,回家必须换上便装,别让乡亲知道。2009年,释明心在河北一座小庙剃度,随后考入中国佛学院。

四年寒窗,他只啃佛经、戒律、佛理。毕业时,同窗多奔名山大寺,他却扭头扎回老家永嘉那座荒草丛生、屋顶漏雨的普安寺。没有香火钱,没有帮工。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师兄弟,卷起袖子自己干。

夏天屋顶烫脚,汗水滴在瓦片上瞬间蒸干;冬天寒风刺骨,手指冻得抓不稳工具。除草、补漏、擦拭蒙尘的佛像……一砖一瓦,全靠双手。几年下来,荒庙有了生机。释明心不念生涩经文,他用短视频讲佛法,把因果烦恼掰开了揉碎了,用街头巷尾都懂的大白话讲出来。年轻人听得进去,香火渐渐旺了。

诱惑并非没有。曾有女富豪开着四百万的法拉利堵在山门外“表白”,场面尴尬。释明心没犹豫,直接报警清场。糖衣炮弹?他选择转身,继续修他的庙,种他的花,收他的弟子。

释永信:从护法者到生意人

时间回到1965年,安徽颍上少年刘应成,16岁踏入少林寺山门。那时的少林,古朴宁静。释永信天资聪颖,精进修行,1999年成为第30代方丈。起初,他确实干了不少实事:抢救整理少林功夫典籍,推动少林文化走向世界,让千年古刹声名鹊起。

然而,赞誉声中,路径悄然偏移。一面是不断爆出的丑闻:挪用寺院资金、与多名女性关系暧昧、私生子传闻甚嚣尘上。另一面,是令人咋舌的商业扩张:706个全球注册商标,18家关联公司触角伸向地产、旅游、演出甚至直播带货。2022年,少林寺一掷4.52亿在郑州拿地,彻底引爆舆论——佛门清净地,为何成了地产大亨?

释永信辩解为“弘扬文化、可持续发展”。但当他被拍到身着金丝袈裟,出入豪车,传闻中拥有百万实木床、年耗百万饮用顶级茶叶时,那句“月薪七百”显得无比苍白。最终,中国佛教协会一纸公告,注销了他的戒牒——他不再是法律和戒律认可的僧人。

岔路口:清净心还是生意经?

释明心与释永信,站在了同一个起点,却走向了背道而驰的终点。一个选择了青灯古佛、一砖一瓦的清净修行,在破败中重建信仰的殿堂;一个踏上了资本红毯,将千年祖庭打造成商业帝国,最终在欲望中迷失。

寺庙当然可以现代化,僧人也不是不能接触社会。但那条线划在哪里?释明心的普安寺香火日盛,靠的不是商业噱头,是那份能让人静下来的真诚和朴素道理的力量。释永信的少林帝国看似庞大,却在物欲横流中,让信仰的基石轰然崩塌。

下次旅游遇见和尚,别光看他递过来的香火标价签。

留心看看他的眼睛,是透着平和专注,还是闪烁精明算计?看看他的脚下,是沾着泥土踏实走路,还是踩着红毯远离人间?真正的修行不在金碧辉煌的大殿,而在一颗能否守得住清净、经得起诱惑的平常心。庙再小,心干净了,就是道场。路再宽,心歪了,终究是悬崖。

来源:德云社小豆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