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纳凉贵州行 | 文旅融合唤醒古朴苗寨 传统文化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04:14 2

摘要: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合法持枪的苗族部落,岜沙苗寨凭借独特的树葬习俗、镰刀剃头、芦笙舞等传统文化吸引大量游客。同时,当地通过发展旅游业,通过弹性排班、本地就业优先等模式,不仅保留了95%的原住民和原始村落风貌,更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双赢,

都柳江畔,月亮山腹地,坐落于此的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被誉为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随着避暑游的火热,这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迎来旅游旺季。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合法持枪的苗族部落,岜沙苗寨凭借独特的树葬习俗、镰刀剃头、芦笙舞等传统文化吸引大量游客。同时,当地通过发展旅游业,通过弹性排班、本地就业优先等模式,不仅保留了95%的原住民和原始村落风貌,更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双赢,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样本。

从砍柴工到芦笙手:苗族汉子的蜕变人生

盛夏时节,黔东南州从江县岜沙苗寨的芦笙场乐声悠扬。身穿民族服饰、肩扛猎枪的苗族汉子们踏着古朴的舞步,引得游客阵阵喝彩。

表演队一队队长贾生想正吹奏着祖传的芦笙,黝黑的脸上沁出细密汗珠,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现在正值旅游旺季,我们表演队演三场就能收入4800元。”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合法持枪的苗族部落,岜沙苗寨至今仍保持着95%的原住民比例,3000余名村民分布在五个保存完好的原始村落中。这里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独特的树葬习俗、镰刀剃头等传统延续至今。

而今,随着旅游开发的持续推进,这个深藏在月亮山腹地的古老村寨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从砍柴工到景区表演者,贾生想的个人经历正生动诠释了岜沙旅游发展带来的变化。

岜沙苗寨的汉子,个个能歌善舞,吹芦笙更是一把好手。小时候,每逢重大祭祀活动或者迎宾礼,寨民们总会吹起芦笙跳起舞。贾生想总会紧紧跟在父亲身后,又吹又跳,脚步灵活。

2005年景区刚开始起步发展,面向全村招聘表演及服务人员,整天在山上砍柴的贾生想一合计,主动报名加入了表演队,“以前上山砍柴,一捆柴火只能卖1.5毛钱,表演队依托的收入,砍柴不知道要砍几天。”

刚加入表演队时,他的收入就比在家务农翻了好几番。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三个孩子都在外求学务工,82岁的老父亲和78岁的老母亲由务农的妻子悉心照料,而他可以全身心投入表演工作,“既赚到了钱,又守护了家。”

这一干就是20年。曾经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贾生想,如今已经能够流利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交流,还曾三次赴京参加演出,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第一次去北京,绕着天安门广场走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做梦一样。”他轻抚着芦笙上岁月留下的刻痕说道。目前,景区的表演队伍已经带动2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表演队实行的弹性排班制度,既保障了村民日常的农耕时间,又确保了旅游接待工作的顺利开展。

村民返乡创业开饭店:小餐馆见证旅游热

同一时刻,在沿街的“苗烧味”饭店里,锅铲翻炒声与顾客的谈笑声此起彼伏。老板滚水拉正端着刚出锅的菜肴快步穿行于餐桌之间,额头上浸出密密的汗珠。

这位曾经辗转于海南、湖南等地表演苗族歌舞的汉子,在2015年看到家乡旅游业蓬勃发展后毅然返乡,先后担任过村干部、做过装修师傅,最终投入十余万元将祖宅改造成特色饭店,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虽然楼上楼下只有五张餐桌,面积不算大,但在旅游旺季几乎天天爆满,一个月下来能有五千多块的收入。”滚水拉一边翻炒着锅中的菜肴,一边介绍道。

随着避暑旅游的火热,到滚水拉的店里就餐的外地游客比例高达60%,他会根据游客的口味需求灵活调整菜品辣度,推出了不少菜品,还计划加装空调来进一步提升就餐环境,以吸引更多游客光顾。

“以前在外面给人家表演我们民族舞,就想着什么时候老家的旅游能发展起来,让游客也能来我们苗寨看一看。”滚水拉笑着说,没想到十年过去,岜沙苗寨的旅游发展风生水起,他也回乡做起了餐馆,“感觉像做梦一样。”

从远赴省外景区的表演者到扎根苗寨的创业者,滚水拉的人生转型也是苗寨旅游业升级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岜沙苗寨始终坚持本地村民就业优先,为村民提供了涵盖办公室文员、运营管理人员、检票员、讲解员、表演人员等在内的175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创建了25个免费摊位供村民经营使用。2025年1月至7月期间,苗寨旅游业直接带动村民累计总收入达121万元,平均每户增收2300元,人均增收403元,间接带动的相关收入更超过300万元。

打工青年变讲解员:文化的守护与新生

上午八点,滚水格已经站在寨门前,准备迎接新一天的游客。作为景区运营管理部副部长兼资深讲解员,他不用手稿,却能娓娓道来苗寨的千年历史、芦笙的传说、树葬的习俗。而17年前,他还是广东工厂里一名普通的打工青年。

2007年,高中毕业的滚水格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选择南下广东谋生。但城市的流水线生活并未让他找到归属感。一年后,他听说家乡岜沙苗寨正在组建民俗表演队,毅然决定回乡。“那时寨子刚开始发展旅游,我觉得在家门口也能就业,还能守着民族文化。”

从吹芦笙的表演队员到队长,滚水格逐渐意识到,旅游不仅是表演,更是文化的传承。2008年,一支专业团队到岜沙记录苗族文化,他主动担任记录员,系统学习了本民族的历史、习俗。“那些故事以前只听老人讲过,但这次系统的学习,让我真正理解了它们的价值。”

2012年,县文旅局招募培训本土讲解员,滚水格成为岜沙第一个报名的人。“当时没人愿意干,觉得学这些没用,但我不这么想。”培训后,他成了寨子里唯一的本村义务讲解员,用苗语和汉语向来到这里的游客讲述岜沙的故事。

他的坚持逐渐感染了村民。2014年,一名女孩加入讲解队,随着景区实行定时演出,游客越来越多,这支讲解团队团队扩大到4人。“旅游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文化不仅能养活人,还能赢得尊重。”滚水格说。

起初,寨子里还有不少群众反对旅游开发。“他们觉得游客打扰了生活,赤脚走水泥板还不如泥巴路来得舒服。”滚水格回忆。但变化悄然发生:泥泞的山路变成青石板步道,村民参与表演队、民宿、餐厅工作,摆摊卖手工艺品的收入远超种地,大家的观念开始转变。

如今,滚水格的父亲还在表演队担任“枪手”(岜沙持火枪迎客的传统角色),而妻子则在景区一家餐厅工作,他自己则从义务讲解员成长为景区管理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五险一金、稳定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尽管身居管理岗位,滚水格有空的时候仍坚持亲自讲解。“游客问‘树葬’的意义、苗刀的作用,我必须答得准确。”他常走访寨老,记录口述历史,学习专业知识,“讲解员代表岜沙的形象,文化绝不能讲错。”

如今的岜沙,已成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旅游名片,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但滚水格最自豪的,是看到年轻人不再急着外出打工。“旅游给了我们底气——守住根,也能过上好日子。”

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为寨中的古树洒上金边。贾生想收拾好心爱的芦笙,趁着表演间隙走向自家的田地;滚水拉则开始为下午时段的接待高峰期准备新鲜食材。芦笙场旁,又一批远道而来的游客正在兴致勃勃地体验着传统的苗族文化,滚水格走上前主动为大家讲解。这个曾经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古老村寨,如今正通过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