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还原历史的细节?《冒姓琅琊》探寻网文新路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3 23:00 2

摘要:网络文学如何让历史知识走出“学术象牙塔”?国家图书馆与番茄小说“走进古籍,看见历史”征文获奖作品《冒姓琅琊》做出了有力的回答。小说聚焦南北朝南齐这一“冷门”历史时期,以穿越者王扬“冒姓琅琊王氏”的生存历程为线索,还原了中古时期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与文化风貌。根

网络文学如何让历史知识走出“学术象牙塔”?国家图书馆与番茄小说“走进古籍,看见历史”征文获奖作品《冒姓琅琊》做出了有力的回答。小说聚焦南北朝南齐这一“冷门”历史时期,以穿越者王扬“冒姓琅琊王氏”的生存历程为线索,还原了中古时期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与文化风貌。根据番茄小说方面透露的数据,该作品累计吸引超500万读者,近期在读人数超50万,同时登上了番茄小说巅峰榜,打破了“冷门历史无人问津”的偏见。

“《冒姓琅琊》初看是一部穿越小说,但深入阅读便会发现,它更是一部以网络文学为载体,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进行沉浸式还原的作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重岗认为,“它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历史、哲学、古典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宝藏,通过跨界融合与大众产生深度共鸣,在精品化的道路上构建兼具思想深度、文化厚度与传播广度的创作生态。”

谈及创作初衷,《冒姓琅琊》作者东周公子南表示,选择南齐正因其冷门特质。在他看来,南北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酝酿期——“如果把唐比作盛开的花朵,那这朵花的养分根系都是在南北朝时完成酝酿的”。表面上政权更迭、兵戈扰攘的时代,内里正进行着空前激烈的文化重组与能量储备。同时,作者也希望通过创作澄清网络上的历史谣言,避免大众将某一特定时间的特定事例放大成某个大时段甚至整个古代的普遍习惯,“如果这本书能稍稍改变对南北朝时代的刻板印象,阻住一些历史谣言,那我就很欣喜了”。

三层考据让历史细节“可触摸”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戴卫红指出,这部网络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三层考据体系”:它以《南齐书》《世说新语》等核心史料为基,融入钱穆等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的还原,让历史从“故纸堆”变为“可触摸的生活现场”。比如主角用柳枝刷牙、而黑汉用手指刷牙的细节,既符合敦煌壁画中的历史记载,又以戏剧化方式展现了古今卫生习惯的差异。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郑小悠则认为,《冒姓琅琊》作品具备深厚学术功底,其创作体现了 “历史知识场景化、文献内容具象化” 的特点。作品将古籍文献、诗词文章转化为推动情节的核心元素,让历史知识走出“学术象牙塔”,进入大众视野,为历史题材网络文学的“知识传播”提供了范本。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李科举例称,“小说通过学术辩论方式呈现复杂的《古文尚书》辩伪过程,使艰深的学术考据变得易于接受。”

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注意到,《冒姓琅琊》中“散骑常侍与散骑侍郎的官职辨析”“两餐制的日常描写”等细节,不仅贴合史料,更成为推动情节的关键。“作者没有让考据成为‘掉书袋’,而是让南齐的官制、习俗自然融入主角的身份危机中,这种‘学术细节情节化’的处理,让读者在追更中自然接受历史知识。”

“通俗文学在帮助大众了解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南朝历史相对冷门、混乱,而这本小说用主人公穿越后的生存经历,将碎片化的南朝历史加以整合与重构,使读者能够更为系统地了解这一历史阶段”,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曲柄睿认为。

年轻读者需要有知识密度的通俗叙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定家指出,穿越小说常写唐、宋、明、清,但这作品选取了政权更迭频繁、民族碰撞激烈的南北朝作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这个选择本身就挑战了网络文学的创作惯性。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审、网络文学研究室主任祝晓风也认为,不同于近年来在网络文学领域流行的玄幻、架空现实题材,《冒姓琅琊》以正史为写作根基,超越了传统的爽文模式。

《冒姓琅琊》跳出了“金手指开挂”“现代科技碾压古代”的套路,从现代穿越古代的主角王扬,其生存资本是对古代典籍的活用,而非超自然能力。这种“知识即武器”的设定,重构了网络文学的“爽点”内涵。

南开大学教授周志强将其定义为“历史才情小说”:“作品把经学辩论变成身份博弈的战场,比如王扬与谢星涵辩论《尚书》‘三江’之义,既展现了士族‘以文义相尚’的特质,又让读者感受到古典学术的魅力。”他认为,这种写法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让“考据”本身成为吸引读者的“新爽点”。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番茄小说联合主办的“网络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冒姓琅琊》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历史、文学、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番茄小说巅峰榜作品《冒姓琅琊》为样本,深入探讨网络文学还原历史细节的路径与价值。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