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相似求线段——2025年福建省中考数学第25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22:22 1

摘要:相似三角形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几何变换,在2022版新课标69页,对这部分课程内容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

巧用相似求线段——2025年福建省中考数学第25题

相似三角形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几何变换,在2022版新课标69页,对这部分课程内容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

了解

同类词:知道,初步认识

实例: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感悟分数单位.

掌握

同类词:能

实例: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实际情境中,综合应用比例尺、方向、位置、测量等知识,绘制校园平面简图,标明重要场所.

在2025年全国各省市数学卷中,涉及相似三角形的几何综合题通常难度不低,多数作为压轴题出现,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形中找到符合推理思路的相似三角形,并能利用其性质完成推理演算,因此,这一类压轴题中,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必要性,是要突破的最大难点.

题目

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O,AD,B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AC,BD相交于点F,G是AB上一点,GD交AC于点H,且AB=AC,BG=DG.

(1)求证:∠ABC=∠DBE+∠E;

(2)求证:AH²=HF·HC;

(3)若tan∠ABC=√5,AD=2DE,CD=√6,求△AGH的周长.

解析:

(1)由条件AB=AC得∠ABC=∠ACB,其中∠ACB=∠CAE+∠E,而∠CAE作为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的另一个圆周角,即∠CAE=∠DBE,所以∠ABC=∠DBE+∠E;

(2)由条件BG=DG得∠GBD=∠GDB,如下图:

∠GBD与∠HCD均为弧AD所对圆周角,所以∠GBD=∠HCD=∠GDB,再加上公共角∠DHF=∠CHD,可得△HDF∽△HCD,因此DH²=HF·HC,离我们的目标只差一步,即证明AH=DH;

仍然从∠ABC=∠ACB出发,∠ABC=∠GBD+∠DBC,∠ACB=ADB=∠ADH+∠GDB,可得∠GBD+∠DBC=∠ADH+∠GDB,于是∠DBC=∠ADH,而∠DBC与∠CAD均为弧CD所对圆周角,所以∠CAD=∠ADH,故AH=DH,完成最后一步推导,得到结论AH²=HF·HC;

(3)作为本题难点,△AGH的周长由三条线段AG,GH,AH构成,其中前一小题我们已经证明了AH=DH,所以AH+GH=DH+GH=DG,再加上BG=DG,因此△AGH的周长实际上是AG+BG=AB=AC,这样我们完成了将周长转化为求一条线段长的问题;

再由条件中的AD=2DE观察,它们都处于△ACD和△AEC中,猜测这两个三角形存在相似关系,并且也属于共边共角相似,下面我们来验证这个猜想:

∠ACB是△ACE外角,则∠AEC=∠ACB-∠CAE=∠ABC-∠CBD=∠GBD=∠ACD,再加上公共角∠DAC=∠CAE,可得△ACD∽△AEC,则AC²=AD·AE,不妨设DE=x,则AD=2x,AE=3x,于是AC=√6x;

由条件tan∠ABC=√5可知,我们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来“容纳”三角函数条件,而目前唯一可知长度的线段是CD=√6,因此我们过点C作AE的垂线,如下图:

根据圆外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可得∠ABC=∠CDM,因此在Rt△CDM中,tan∠CDM=√5,且CD=√6,可求出DM=1,CM=√5;

现在来到Rt△ACM中,AC=√6x,CM=√5,AM=2x+1,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得6x²=5+(2x+1)²,解得x=3,所以AC=3√6,即△AGH周长为3√6.

解题思考:

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也曾误入歧途,当完成△AGH的周长转化成线段AB之后,结合CD=1,猜CD与AB之间存在数量关系,再加上AD=2DE“旁敲侧击”,因此走上另外一道路,试图证明CD∥AB,也就是证明△CDE∽△BAE,但推导失败,结论不足.

虽然在完成解答之后,顺便也证实了CD∥AB确实成立,但前面的推导过程中,没有有效利用CD=√6才是关键,换句话讲,CD=√6这个条件,保证了CD∥AB,只是后来的推导已经通过求出AC长完成了解答,实在没必要再去证明CD∥AB;

我用GGB重新作图来验证这个条件,首先作等腰△ABC,使tan∠ABC=√5,AB=3√6,然后作出它的外接圆O,再以点C为圆心,√6为半径作弧,交圆O于点D,再延长AD,BC交于点E,经过测量发现AD=2DE;

对于学生而言,寻找需要的相似三角形是解题关键,常见的A型、X型相似是基础,在这些基本结构上进行适当变化,即可得到更丰富的相似模型,例如本题中的共边共角型(子母型)相似,我们在章节复习过程中,通常会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即将所有相似模型罗列出来,如下图:

作为教师,当然想通过这个设计帮助学生梳理各类相似模型,但实际上学生若仅仅只是看一眼,这个环节基本上会流于形式,我自已的复习课教学中,观察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基于这个设想,改进了这个环节,这些图形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不如让学生自已画,尽管学生不能画全,或者顺序错乱,但也充分暴露出学生对于相似模型的认知缺陷,而这,恰恰是复习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解题经验来自于解题后的思考,当我们从例题教学过渡到习题教学时,能否吃透例题,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材上的每一道例题,都是非常好的母题,它们的标高,也是中考的标高.

来源:爱数学做数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