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操作太给力了!人民日报点评《利剑·玫瑰》,可谓句句入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9:17 1

摘要:电视剧《利剑·玫瑰》太给力了,刚在央视八套首播完,现在又登陆央视一套播出,收视率依然表现抢眼。该剧之所以吸引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最主要的是剧中所呈现的拐卖案件及案件背后的议题引发了观众的热议。

文/娱情派

电视剧《利剑·玫瑰》太给力了,刚在央视八套首播完,现在又登陆央视一套播出,收视率依然表现抢眼。该剧之所以吸引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最主要的是剧中所呈现的拐卖案件及案件背后的议题引发了观众的热议。

剧中,从所展现的拐卖案件到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再到打拐警察的办案手段及演员们的表演刻画,都收获了观众的诸多好评。有人直呼:“人贩子真是太可恶了,热心善良的人还是要提高警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太多了,而且也感受到打拐警察辛苦和不易,愿天下无拐。

该剧以真实案件为刃,以公益为盾,撕开拐卖犯罪的黑幕。其传递的社会意义不言自明,不仅在观众圈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吸引了多家主流媒体的充分肯定,其中就包括多家央媒,并肯定其““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就在近日,《人民日报》发长文评价《利剑·玫瑰》,文章字里行间都是对该剧的剧情设计、人物呈现及拍摄手法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虽然没有提及演员的具体表现,却字字真切,句句入心,不得不说,这波操作太给力了。这部剧不仅赢得了收视率,也收获了观众的口碑,同时又得到了权威媒体的认可。

评论文章表示,该剧回应了人们对社会治安的关注,聚焦拐卖犯罪背后的社会治理议题,进而引发思考“我可以为‘天下无拐’做些什么”。这也是该剧主旨所在:在与拐卖犯罪的持久斗争中,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守护人们的安宁和幸福。

比起以往同类作品,《利剑·玫瑰》在现实深度上更进一步。这一点也得到了该媒体的肯定,并表示这部剧拍出了“打拐”故事的现实纵深。剧中所聚焦的涵盖跨国贩卖少女、祠堂藏尸拐卖儿童等多个典型案件,不仅打破了传统主旋律叙事框架,而且通过双线叙事结构展开,既呈现打拐警察破案全过程,也揭露了拐卖产业链的背后内幕。

不仅如此,该剧不仅取材真实案件,打拐警察们在侦破案件上同样让人看着很真实。剧中以邓妍为代表打拐办“六人组”在办案过程中,一边是要调查走访、线索追踪;另一边还要应对各种复杂关系网,即便有现代侦破技术的加持,但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所以打拐警察追踪犯罪分子的艰辛及挑战并不小。

剧中不仅把目光聚焦警察们在打拐路上辛勤付出,同时把来自民间的打拐寻亲力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比如失孤母亲章阿姨开设的团圆小馆,成了打拐网络中的一个温暖节点。饭馆里的墙上贴满了寻亲启示,寻亲者及志愿者们来来往往聚集一堂,他们互相为彼此打气的同时,也让观众看着无比的真实。

这也是这部剧之所以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现实生活中,像剧中的那样的志愿者组织、法律援助团体和互助机构就在我们的身边,为那些受害者的家庭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并在网上发起各种各样的传播。剧中受害者的家庭所展现出的悲痛、骄傲甚至是愤怒引发了很多观众的共鸣。

在这方面上,《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也给出了积极的肯定,文章认为,在《利剑·玫瑰》中由百姓自发建立的有机社会网络,成为一次次打拐行动的补充力量,为侦破犯罪提供线索,避免了司法的单一视角。这种处理拓宽了观众对“打拐”这一社会议题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提升大众关注度和参与度,引发更有深度的思考。

事实上,之前人民网评同样发长文点赞该剧“打拐题材新解法”,并同时肯定其双重叙事维度。一方面还原案件真实性,从警方跨省协查、牺牲警员警号重启等细节,展现打拐警察的艰辛。另一方面又不失人文关怀,设立“被拐者心理重建中心”情节,直面受害者身心创伤,呼吁法治温暖。

说心里话,当看完这部剧后第一感受就是有一股真实的力量震撼了我。剧中的情感张力太强了,比如女主邓妍房间里发小的照片,小洋芋奶奶因自责精神崩溃,被拐少女获救后仍怕见生人……这些都让人意识到,打拐不仅是解救,更是漫长的治愈过程。

正如有位网友说的那样:“《利剑·玫瑰》这部剧用最痛的案件,讲最暖的守护,看完让人想为打拐警察深深鞠躬。不止讲破案,更讲创伤与救赎,后劲十足。”

你看了《利剑·玫瑰》吗?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下您的观点。

来源:剧集迷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