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汉中水稻育种人的“炎值”与担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3 17:17 3

摘要:他左手轻托稻穗,右手持特制小剪刀,以精准的角度剪开颖壳。“每穗要剪开100多粒,不能伤到柱头。”说话间,汗水顺着他的鼻尖滴落在稻叶上,瞬间被蒸发。

8月初的汉中,地表温度突破40℃,午后的稻田就是一个下蒸上烤的巨大蒸笼。

汉台区宗营镇韩塘村水稻育种基地,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水稻研究室的科研人员们正弯腰在稻丛中穿梭,开启日复一日的高温“烤”验。

“咔嚓、咔嚓”,清脆的剪颖声在稻田里此起彼伏。水稻研究室副主任李小刚正带着团队进行人工剪颖。

他左手轻托稻穗,右手持特制小剪刀,以精准的角度剪开颖壳。“每穗要剪开100多粒,不能伤到柱头。”说话间,汗水顺着他的鼻尖滴落在稻叶上,瞬间被蒸发。

这支由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组成的科研团队,每年七八月都要经历这样的“魔鬼训练”,性状记载、杂交改良、组合测配、新品种试制等多项工作要同时开展。

年轻科研人员王永琴的工装后背已结出盐霜,她正在给水稻去雄,指尖在米粒大小的颖花间灵活操作。“去雄就像做眼科手术,稍有不慎就会伤到柱头,导致前功尽弃。”她边说边用袖子擦去流进眼睛的汗水。

头顶烈日,脚踩泥巴,下蒸上烤,汗流浃背,这已经成为了科研育种人的工作常态。

水稻扬花期的黄金窗口只有15天,特别是小材料制种的人工赶粉和新组合测交授粉,必须抢在水稻开花期完成,每天11点左右至13点的酷热时期便是最佳时间,科研人员们平均每天要弯腰上千次,几趟下来,他们汗如雨下,衣裤湿透。

午后3点,稻田变成了巨大的蒸笼。李小刚钻进田埂里,记载水稻的抽穗期、开花习性、株叶形态等性状,他的记录本上满是汗渍,有些数据已经晕染开来。

▲ 在绿油油的稻田里,李小刚头戴草帽,正专注查看手中记录册,认真开展田间数据观测与记录。 记者 高思懿 摄

“这是第三本被汗水泡皱的记录本了。”他苦笑着展示腰间别着的防水袋,“现在重要数据都得记在这里。”

热浪在脚下,责任在心中。这片水稻育种基地里,种着8000多份不同的品种。这个炎热的夏天,8名科研人员,一直奋战在科研育种一线。

一座简陋的大棚下摆了几张桌子,这是他们平时的工作台。科研人员将田里优良品种和材料收回来,进行性状考察,晾晒后运回中心实验室。

▲ 在田间的一处简易棚下,三位农技人员专注于水稻剪颖工作。 记者 高思懿 摄

回到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将稻种按照编号进行整理归类、剥米检测、数据分析……筛选出优良材料,筹备好明年春天的续播工作。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都说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农业的“芯片”。每年,李小刚和团队从上万份材料中,杂交改良新材料100多份,转育不育系50余对,测交新组合800多个,试制新组合120多个,引进优质稻新品种40余个……

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他们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奋战在科研育种一线,直面“烤”验,追赶着太阳前行,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烈日的“炎值”,让良种惠及千家万户。

记者手记

离开基地时,记者在工具棚角落发现了几双磨破底的胶靴和十几顶晒褪色的草帽。这些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育种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当秋风送来稻香,当碗中盛满新米,请记住这些在烈日下弯腰的身影。他们用科学家的智慧与农人的坚韧,在40℃的高温里,守护着中国人饭碗中最珍贵的种子。

来源:汉中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