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岁大学生叶文斌从云南报平安到广西边境消失第9天,监控显示他与同学退房后随两名陌生人同车离去。
20岁大学生叶文斌从云南报平安到广西边境消失第9天,监控显示他与同学退房后随两名陌生人同车离去。
事情很快也很突然。
7月28日早上,他说和三个同学去南昌转转,语气轻松,带着一点年轻人的兴致勃勃。
做母亲的也就叮嘱几句:注意安全,报备行程。
没想到,7月30日,一个电话把心一下悬到嗓子眼——自称云南边境工作人员的人,用他儿子的手机问:你知不知道孩子要出境?
那一刻,电话那头的空气像是凝固了。
她连声说不知情,拜托对方劝返。
挂了电话,她追问:怎么跑到云南了。
儿子解释,临时和同学商量着去云南玩,普洱、版纳、丽江,都在计划里,还说同学“请客”。
这句话让母亲心里微微一动——年轻人之间请客很常见,孩子自己以前也请过那个同学。
权衡之后,她还是答应了,但坚持一个条件:每天报平安。
随后几天,报备如约而至。
7月31日,从普洱转到昆明,晚上十点多抵达;8月1日,发来西双版纳的风景照,热带阳光直晃眼;8月6日,他又发来丽江古城的定位,配了一句“挺美的”。
看起来,旅程顺顺当当。
可线索就在这顺当里断了。
8月7日早上开始,电话不通,消息不回。
到了8月8日,母亲忍不住,去上饶河口镇派出所报案。
警方根据电话IP查到:信号出现在广西百色靖西市龙邦镇某酒店附近。
这个地名,在地图上离边境只有一步之遥。
她又拨打靖西当地报警电话,收拾行李当晚就出发,8月9日赶到龙邦镇。
酒店里翻看监控的那会儿,母亲的手抖得厉害。
画面显示,儿子和同学不是8月6日到丽江,而是早在8月1号晚上就已经入住靖西龙邦镇的这家酒店。
到了8月3日12点48分,两人退房,把背包寄存在前台,随后一起上了一辆网约车。
更怪的是,道路监控拍到,上车的并不是他们两个人,同行的还有两名陌生人。
司机后来回忆,他把人送到了“国门山庄”,之后去向不明。
为什么从酒店出来是两个,车上变成了四个?
谁主动?
谁被动?
母亲的直觉很尖锐——这不像一次普通的旅游行程。
这几天,她来来回回地看那几段监控。
镜头里,儿子背包斜挎,步子快,像在赶什么;同学跟在侧后,眼神不往镜头看。
前台的寄存小票还夹在笔记簿里,字迹草草。
细节不多,但每一帧都像针。
她开始回想那些报备:普洱、昆明、西双版纳、丽江……如果人其实一直在靖西,那么那些风景照和定位从哪里来?
转念一想,手机在谁手里、定位是否伪造、照片是否他拍,问号一串一串往外冒。
年轻人很容易相信“同学请客”的体面,也容易忽视“有人替你安排好一切”的风险。
8月12日,接手的民警给出了一点点能抓住的安慰:从电话IP判断,人还在国内,案子在查,会尽全力寻找。
这句话不是答案,但至少说明有方向。
边境城市的复杂,普通家庭往往不懂,现实却一脚踩进来了。
近来类似的失联新闻,不断敲打人心。
比如云南大理苍山,两起关于孩子的失联牵动舆论:自闭症男孩进山后超过48小时未归,一度有传言说找到了个人物品,志愿者辟谣;还有一个8岁男孩在参加夏令营时走散,引发“研学游到底值不值”“孩子的安全谁来兜底”的争论。
越是暑期,越多人走向山野、边境,热闹背后,是被忽略的安全底线与组织方专业能力的缺口。
我们总说“增长见识”,可见识之外,规则和边界更需要被看见。
再看另一组数据,冷冰冰却很现实。
《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全年探险事故335起,徒步占比最高,涉及人员达到822人,约占总人数的73%。
这意味着,最容易看起来“没什么难度”的活动,反而最容易出事。
因为“徒步”这个词,听上去很温柔,像散步;但地形、天气、补给、队友、通讯,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掉链子。
我们最容易在熟悉感里放松警惕。
有些案子也许能提供参照,但并不一定能复制答案。
比如今年6月,山东临沂的两名年轻人说去广西散心,定位最后出现在柬越交界,家属怀疑遭高薪诱骗后被转移出境。
那条线,和境外电诈、人口诱骗紧紧缠在一起,一旦越线,找人会困难十倍。
相反,秦岭的那位50多岁男子,非法进入保护区失联十余天后被找回,人被发现时体温下降,救援队面对峡谷水急、转运困难,硬是把人从生死线上拖了回来。
看见这些案例,我只能说:失联两字,包含了太多种可能——有的是自然的险,有的是人的局,有的是偶然的意外,还有的是蓄意的设计。
回到叶文斌这个案子,最刺眼的,是“报备”与“实际行踪”的错位。
有人会问,既然每天都在联系,为什么家长还会后知后觉?
可在手机时代,报备越来越像一层薄薄的滤镜:发一张图、丢一个定位、回一句“挺好”,在屏幕上看起来万无一失。
真正的安全,往往要靠更笨的方式验证。
比如让孩子发实时共享位置,间隔随机;让同行的人也各自报备,不由一个人口述;发票、车票、住宿信息相互印证;最重要的是,遇到边境地带的“劝返电话”,不仅要听劝,更要立即调整计划,回到城市里,先离开敏感区域。
听上去啰嗦,但啰嗦有时就是护身符。
我也忍不住想,那个“同学请客”的节点,是不是这趟旅程的转折。
年轻人讲义气,很容易把“有人买单”当成信任的证明,可现实世界里,免费的东西,有时最贵。
尤其是在边境——“有人认识路”“带你看看不一样的景”“临时改个线路”——这些话语,是很多不幸的开端。
作为旁观者,我不想耸人听闻,更不想抹黑谁,但“为什么两个人变四个人”“为什么报备与监控不一致”,这些疑点摆在那儿,值得一遍遍追问。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说这么多,能帮到家属什么?
我想起在派出所门口等消息的那位母亲,抱着装文件的布袋子,坐不住又走不远。
她能做的,差不多都做了:跨省报警、追到酒店、看监控、找司机。
接下来,更多要交给警方——沿线走访、卡口调取、资金与通讯轨迹复核、同行人员的身份核查,这些专业的工序,慢,可稳。
我们作为围观的公众,也该学会一种克制: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线索”,不要对当事人进行二次伤害,不要用“管得太严/太松”这种一句话的评判去消解复杂度。
你我都懂,任何家庭都承受不起一次“误导”。
还是想落在一些具体的小事上。
万一你的孩子、你的朋友,暑期要出行,尤其去山野、去边境,记住这几条“啰嗦”:
-设定紧急联系人,开启实时位置共享,出城后不要关闭。
-保留行程凭证,车票、住宿订单、付款流水让另一位家人同步可见。
-不轻易与陌生人拼车、改线;若临时变更,先打电话给家人,再做决定。
-接到边境工作人员劝返,立即听从,不赌运气。
-手机和证件不离身,不让“同伴”代管。
-同行至少两人分别与各自家庭独立报备,避免单点信息被操控。
这些话,我们都说过,也都嫌多余。
可一个个新闻把“多余”敲成了必要。
最后,愿这起失联是一次被困住的误会,而不是不可逆的悲剧。
警方提到的那句“从电话IP看,人还在国内”,像一根细细的线,尚未断。
线头在手里,就不放。
对家属来说,熬是一种能力;对围观者来说,等也是一种善意。
等一个确切的消息,等一个可执行的方向。
等他回家,开门那一刻,先别问责,先抱一抱,先让他把一路的惊慌和疲惫抖落下来。
等到那时,再把该补的课,一条一条补上。
来源:小非凡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