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酒李渡业绩暴雷、押宝“大珍+牛市”,吴向东胜算几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3 16:20 1

摘要:8月8日,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通过直播形式,正式官宣推出旗下首款高端精酿啤酒“牛市News”。据统计,这场顶着“吴向东直播首秀”光环的新品发布会,全网观看人数超190万,成为当天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8月8日,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通过直播形式,正式官宣推出旗下首款高端精酿啤酒“牛市News”。据统计,这场顶着“吴向东直播首秀”光环的新品发布会,全网观看人数超190万,成为当天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然而,就在此三天前的8月5日,珍酒李渡发布了盈利预警公告,显示其今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呈现出同比大幅下降。

一边是新品高调上市,一边是业绩下滑预警,这一热一冷的强烈反差,将这家酒企跨界布局背后的战略考量与当前面临的业绩压力同时暴露在聚光灯下,引发市场对其“跨界突围”战略能否有效对冲主业压力的深度审视。

业绩暴雷,“大珍”能否成为增长新引擎?

据盈利预警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珍酒李渡录得收入为24亿-25.5亿,预期将同比下降38.3%-41.9%;股东应占净利润预期下降23%-24%,经调整净利润预期下降39%至40%。

对比往期业绩来看,这是珍酒李渡自2023年登陆港交所后,交出的最差成绩单。

上市首年,珍酒李渡的业绩表现颇为亮眼。2023年,其实现营收为70.3亿,同比增长20.06%;实现净利润为23.27亿,同比增长125.96%。

但2024年以来,其业绩便开始承压。其去年营收仅微增0.52%至70.67亿,净利润则同比下滑43.12%至13.24亿元。四大主力品牌呈现“三降一增”的态势,仅李渡实现了正增长。其中,作为核心营收支柱的珍酒去年营收同比下降2.3%。

(珍酒李渡盈利预警公告截图)

业绩的持续疲软,尤其是高端产品增长的乏力,凸显出珍酒李渡在行业深度调整期面临着严峻挑战。据了解,珍酒李渡为实现高端化,去年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包括推出高端光瓶酒、限量发售价值万元以上的超高端战略新品“珍五十”、主动缩减“珍三十”团购供应以稳定价格等。但收效似乎甚微,其2024年高端产品的营收同比下滑近11%,占比企业总营收仅为24%左右。

在此次公告中,虽然珍酒李渡并未披露具体价格带产品及具体品牌表现,但营收、净利润大幅下滑,则从侧面表明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对此,珍酒李渡在公告中提出三方面应对策略:其一,为了应对行业主要挑战与需求,珍酒品牌推出的战略性旗舰产品“大珍”,预期下半年将带来可观销售贡献;其二,将加大力度深化现有旗舰产品在核心区域市场的渗透率,并加速渠道周转及稳定经销渠道的价格体系;其三,将加快开拓新兴消费趋势及消费场景,如推出中端和次高端价位产品及针对生日、婚宴宴席场景的产品。

综合珍酒李渡的经营策略来看,显然对新品“大珍”寄予了厚望。此前,吴向东在股东大会上亦明确表示,“现阶段主要任务会放在新品‘大珍’上,锚定‘大珍’这个价位,也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事情。”

据悉,大珍于今年6月上市,是贵州珍酒推出的全新战略级新品,其定价为888元/瓶,瞄准“珍十五”与“珍三十”之间的价格空白带,旨在与后两者形成梯次配合效应。

不过,承载厚望的“大珍”,其能否取得预期成效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外部市场环境影响下,这种不确定性更显突出。

首先,从市场维度来看,次高端白酒市场显著承压。当前白酒市场呈现“哑铃型”消费结构,即高端市场凭借品牌壁垒保持稳健增长,大众市场依托刚性需求实现扩容,而次高端价格带受经济环境与消费信心影响承压明显。在此背景下,大珍以888元/瓶定价切入次高端市场,其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

况且,珍酒李渡当前不仅主力次高端产品出现价格倒挂,企业发展亦面临停滞甚至倒退,今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预期下降40%左右,充分表明其盈利水平正持续走低。因此,大珍如何在确保价格体系稳定与有效激发消费需求之间平衡的基础上,在竞争激烈的次高端市场中站稳脚跟,成为其当前亟待破解的主要挑战。

其次,从竞品维度来看,大珍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以茅台1935、君品习酒等为代表的高端酱酒明星产品,受外部市场环境影响,其价格已下探至这一价格带,并加速瓜分着次高端白酒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以水晶剑、梦之蓝M6+等代表的知名大单品早已渗透宴席市场,大珍如何在消费者惯性选择下,进入宴席市场同样面临较大挑战。而在业绩预警公告中,珍酒李渡也提到,上半年公司业绩下滑,主要是受宴请消费场景减少所致。在存量市场中,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需要从竞争对手手中虎口夺食,这无疑是一场攻坚战。

据公开报道显示,在上市至今的两个月时间内,大珍签约近2000家经销商,创下了行业现象级的热度。但这种渠道热度能否转化为终端消费热度仍是未知数——签约只是开端,让产品真正流向消费者才是关键挑战。毕竟,渠道覆盖的广度并不等同于市场渗透的深度,唯有消费者的真实买单,才是衡量一款产品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尺。

跨界布局精酿啤酒赛道,“牛市”能否带来好运?

如果说“大珍”是珍酒李渡聚焦白酒主业寻求突破的新军,那么“牛市”精酿啤酒的推出则含有曲线破局的考量。

据吴向东在直播中介绍,“牛市”啤酒历时三年打造,精选全球珍材,以“牛市开,好运来”的品牌定位,打造全新的悦人悦己的生活方式。同时,这款啤酒也承载着珍酒李渡未来20年“酿造资深酒友喜爱的白酒和啤酒”的战略方向的重任。

拉长时间线来看,在啤酒赛道,吴向东此前已有布局。2017年底,他投资了黑龙江辛巴赫啤酒公司,持股约17.95%,并参与了该品牌的定价、口感研发和市场推广等工作。数据显示,定位高端的辛巴赫去年营收规模约2亿,这或许为吴向东推出“牛市”啤酒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信心。

另外,精酿啤酒市场规模正在加速扩容,想必这也是吴向东跨界布局该赛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测,精酿啤酒市场规模正从2020年的100亿左右增长至2025年的300亿-400亿。中国酒业协会也预测,未来五年国内精酿啤酒市场增速将持续领跑整个啤酒行业。在白酒存量竞争时代,酒企跨界谋求增量,精酿啤酒这一高增长赛道自然成为选项之一。

不过,定价88元/罐、容量375ml的“牛市”,其底气究竟何在?据吴向东透露,“牛市”啤酒精选美国西海岸雅基玛山谷的啤酒花、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两棱大麦芽、德国和比利时的高级酵母,以及莫干山的泉水酿造而成。

然而,对于这种强调精选全球原料酿制而成的精酿啤酒产品,有行业人士表达了审慎看法。在8月11日举行的一场公开活动上,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就指出,如果遵循全世界各种酒类的发展轨迹和逻辑,任何一种酒都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如果没有本土化原料作为保障,就没有未来。同时,他特别以近期一款啤酒新品为例,强调其宣称使用“美国酒花、澳大利亚大麦、比利时酵母等‘世界上最好的原料’,但一定卖不好。”

尽管何勇并未明确提及这款精酿啤酒的品牌名称,但其暗指的对象不言自明。他的观点切中了酒类发展的核心规律——本土化是根基。过于强调“全球珍材”却忽视本土化根基,可能成为“牛市”品牌叙事的阿喀琉斯之踵。

实际上,远不止于此,自“牛市”啤酒官宣上市起,便引发了行业的一些讨论和争论。

从价格方面来看,“牛市”啤酒面临高溢价的市场检验。对比市场上主流同类型同规格产品,“牛市”啤酒价格几乎高于包括百威、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等在内的巨头主流产品(限定款除外)。即使与白酒同行跨界产品相比,其价格同样偏高,例如近期宣布跨界啤酒的五粮液,该公司旗下仙林生态酒业推出的375ml啤酒“风火轮”定价为19.5元/瓶;泸州老窖的百调精酿虽然零售价88元/瓶,但该产品规格为900ml,容量相当于两瓶半“牛市”啤酒。

而吴向东在直播中也坦言“(牛市)确实有点贵”。当消费者为375ml/88元的啤酒买单时,其消费者决策背后面临双重价值验证:其一,情绪价值能否支撑如此高的溢价;其二,“牛市”啤酒所倡导的“悦己悦人”生活方式能否通过产品体验实现有效传递。

毕竟,这种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的决策,本质上是消费者对品牌叙事可信度的投票——情绪价值的心理预期与产品真实体验的匹配度,将成为决定复购率的核心评判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不仅考验“牛市”产品本身,更考验品牌能否讲好一个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之买单的故事。

从市场层面来看,“牛市”啤酒要在成熟的啤酒市场争夺份额,这一过程也充满了挑战。目前,中国啤酒市场70%份额已被华润、青岛等五大品牌垄断,属于极度成熟的行业。因此,作为后来者的“牛市”想要在巨头环伺中撕开一道口子,难度可想而知。况且,吴向东此前投资的辛巴赫精酿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至今未能跻身精酿啤酒主流阵营。

跨界易,破局难。在当年消费疲软的现实背景下,“牛市”能否在巨头的阴影与消费者的审视中真正“开”出好运,仍需市场给出最终答案。辛巴赫的前车之鉴也提醒着“牛市”,在巨头林立的啤酒市场,差异化与精准定位缺一不可。

整体来看,无论是聚焦白酒主业的“大珍”,还是跨界精酿啤酒赛道的“牛市”,均是珍酒李渡在业绩承压背景下寻求突破的战略布局。前者试图通过填补次高端价格带空白、巩固白酒基本盘,但面临行业消费结构分化、竞品挤压及渠道转化的多重挑战;后者则瞄准精酿啤酒的增长红利,试图以高端化、差异化开辟第二曲线,却需跨越价格高企、市场垄断及本土化认同的现实门槛。

客观地说,不管是白酒主业的次高端攻坚,抑或是跨界赛道的差异化探索,最终都需回归到产品力、品牌力与市场真实需求的深度契合。而在本轮调整中,珍酒李渡能否快速扭转业绩颓势,不仅考验其战略执行的定力与效率,更取决于消费者对其产品价值的最终投票。毕竟,市场终将用真金白银为价值投票,而非为表面的热闹买单。

来源:酒评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