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不建议导师挂名一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6:18 1

摘要:2025年7月,一项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完成的研究登上了顶刊Science封面。在这篇论文中,三位博士生与一位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2025年7月,一项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完成的研究登上了顶刊Science封面。在这篇论文中,三位博士生与一位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几个月前,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府新论》曾发布投稿提示,其中写道:“不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如导师对于论文有实质性贡献,可署名为第二作者。”这条提示虽然出现在社科学术领域,却引发了广泛关注。原因很简单:署名第一作者,对很多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署名顺序的背后,不只是贡献的大小,更牵涉到谁有权署名、谁能决定、谁来担责等问题。但最近,学生署名第一作者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了。

论文一作,意味着什么?

论文署名的规则、排序的标准,在不同学科、不同团队中并不完全一致。“谁是一作”“谁署名通讯作者”有时是贡献的反映,有时也牵涉到更复杂的考量。

根据当前国际较为通行的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署名标准,作者资格(authorship)须满足以下四项条件:第一,在研究的构思或设计,或数据的获取、分析或解释方面做出实质性贡献;第二,起草论文或对其关键的学术内容进行重要的批判性修改;第三,批准最终发表的版本;第四,同意对研究的所有方面承担责任,确保与研究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有关的问题能够得到恰当的调查与解决。所有署名作者必须同时满足以上四项标准。

图源:2025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而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是指在稿件提交、同行评审及出版过程中,主要负责与期刊编辑部沟通的个人,通常是导师、教授或项目负责人等。

可见,作者身份不仅代表着学术荣誉,还具有重要的学术、社会及经济意义,署名同时意味着对已发表工作的责任与可追责性。通常来看,对论文的贡献大小决定着署名顺序的先后,绝大多数期刊默认第一作者贡献最大;如多人贡献相当,可在论文中标明共同第一作者(co-first author)。

正因第一作者需要承担课题的核心工作,对学生而言,这样的署名并不轻松。能够成为一作,往往意味着一次完整而深入的科研锻炼,尤为不易,也更加珍贵。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水平论文将学生署名为第一作者,这背后既有个人的努力,也反映出科研团队对青年人才的重视。

今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在《自然》(Nature)发文,揭秘真核生物起源时间约为27.2亿年前,早于地球大氧气事件,这为理解真核细胞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线索。2021级海洋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张家伟为论文唯一第一作者,指导教师董宏坡研究员为论文第一通讯作者。3月,西湖大学在《自然》(Natur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es and mechanism of human 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成果由三位导师的课题组合作研究,导师组实验室的三位博士生为共同第一作者,导师则担任共同通讯作者。这样的署名方式,既是对研究贡献的尊重,也是导师为年轻学者提供的宝贵机会。

在过去,导师署名为第一作者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在任务紧迫或团队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署名往往更多服务于考核目标。然而如今,这样的署名安排正悄然发生变化。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在面对各自的科研任务与发展目标时,都希望能够拥有更具分量的署名。这背后,不只是贡献的划分,更离不开绩效考核、学术评价等一整套机制的影响。

教师与学生,各有各“难念的经”

教师的难处

在高校与科研机构中,教师的科研压力并不小。近年来,“非升即走”已成为不少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科研成果,尤其是高水平论文的产出,直接关系到职称晋升与岗位稳定。

绩效考核中,不少单位明确将论文的署名顺序纳入工作量认定,第一作者往往具有更高的权重。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导师不仅要保障课题的完成,还需要面对实实在在的论文产出压力,而署名顺序,往往成为衡量工作成果的重要依据。

广东工业大学在《教师考核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案》中明确规定,该校教师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原则上由第一作者分配其他作者(校内教师)的工作量;第一作者为该校学生,该校教师为通讯作者的学术论文,原则上由第一通讯作者负责分配其他作者(校内教师)工作量;分配标准依据一作的不同情况也有不同的评估比重,但无论如何,比重总是以第一作者为优先,之后逐级递减。

海南师范大学也有类似规定,学术论文工作量以海南师范大学为完成单位且本校在职教职工为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的SCI收录论文科研工作量,以论文首页和检索报告标注的作者顺序为核算依据,SCI收录论文计算工作量不超过六人(含六人)。

同时规定,原则上,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同一人(第一作者同时为通讯作者)或为不同的两个人。存在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的SCI收录论文,科研工作量核算不超过六人,超过六人的,优先考虑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人数。

学生的期待

而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位申请、奖学金评定、继续深造乃至就业时,是否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论文,往往成为评估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

署名顺序背后,不仅关乎贡献的认定,也牵涉到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当制度对“一作”赋予更多权重,署名的分配就很难完全回避现实压力下的博弈,而这一切最终指向同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科研实践中,为年轻学者创造更加公平、明确的发展空间。

让“一作”,不再纠缠

围绕第一作者的种种现实考量,虽然反映出当前科研生态的压力,但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更清晰的署名机制与更合理的评价体系,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从团队内部到期刊平台,再到更高层级的科研管理,关于署名与评价的规则,也正在经历一些新的变化。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在署名规范中另外建议:对于由大型多作者团队完成的研究,理想的做法是在研究启动前确定作者名单,并在投稿前再次确认。所有列入名单的成员均须符合上述四项署名标准,包括审阅并批准最终稿件,愿意公开承担责任,并对其他作者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抱有充分信心。此类团队作者通常也需要分别提交利益冲突披露声明。

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也表示,对于被接受的稿件,所有作者都必须解释他们对稿件的贡献;并且遵循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提出的价值观,致力于促进一种更加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的实践机制。

在国内,早在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便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到,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通知建议,要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并进一步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

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开始探索更为多元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陆续提出,破除“唯论文”倾向,将多样化的学术成果纳入人才考核与晋升体系之中。这不仅为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路径,也有助于缓解署名带来的单一压力。

论文署名只是科研合作中的一个环节,却常常牵动人心。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认可。而在成果有限、压力巨大的现实中,如何分配署名,如何评价贡献,往往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复杂。

但无论制度如何调整,评价如何改革,真正良性的科研生态,始终应当为年轻人留下成长的空间,也让每一位科研参与者的努力都能得到合理的回报与尊重。回归本心、协作透明,也许是我们面对署名问题时,最值得坚持的方向。

来源:软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