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赵娜,很多人脑海里会先闪过一个画面——《大渡河》里那个干净利落的“沈晓莹”,一脸英气。那会儿的她跟刘晓庆齐名,戏好、人美、气场足,是八十年代银幕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说起赵娜,很多人脑海里会先闪过一个画面——《大渡河》里那个干净利落的“沈晓莹”,一脸英气。那会儿的她跟刘晓庆齐名,戏好、人美、气场足,是八十年代银幕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但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本该一路开挂的女明星,走着走着,把自己的人生硬生生拐了个弯,嫁“武松”祝延平,二嫁杜淳的老爸杜志国,结果两段婚姻全散了。
到老了,只剩儿子在身边守着。
这不是戏,这是她的真人生。
赵娜和祝延平的认识,带着点老电影的味道。
1980年,《元帅之死》拍摄现场,她是女主角吴桐花,他是剧组里气质硬朗的“武松”。俩人都是山东人,乡音一对,心就近了。饭局上聊家乡、聊戏、聊理想,感情热得很快,三年后领了证。
婚没办酒席,双方正是事业的冲刺期。
赵娜刚火,《花枝俏》《大渡河》接连播,她的名字频频上报纸。结婚不久,儿子出生,本以为是幸福剧本的加分项,结果从这里开始崩口子。
祝延平骨子里是大男子主义——老婆有戏拍可以,但有了孩子就该回家带娃、做贤内助。赵娜哪肯?那时候的她正被导演们点名邀戏,势头正猛。两口子一个要闯事业,一个要顾家庭,矛盾一天天发酵。
再加上外头有人嚼舌根,说“祝延平吃软饭”,这话像刀子一样扎在他心上。吵得多了,感情变了味。1987年,两人离婚。
赵娜一狠心,干脆从电影厂辞职——她当时可能觉得,不依附谁也能过得好。但这一步,把她推到了冰冷的现实里。
离开电影圈的赵娜,带着儿子南下闯荡,那真是“低到尘埃”地开始。深圳的夏天闷热潮湿,她提着一箱箱青岛啤酒挨家挨户推销。
对曾经在聚光灯下的人来说,这种落差,外人很难体会。
十多年,生意一点点有了起色,终于在商界站住脚跟。
日子好了,她把儿子送去澳洲留学,也重新开始和圈里的老朋友来往。
要说赵娜是个感情里不设防的人,真不夸张。2002年,杜志国来青岛拍戏,通过朋友介绍去了她家。
那天吃饭,气氛热络,廖京生随口一句玩笑,让杜志国对她有了别样的感觉。
回去之后,他忍不住半夜打电话约她喝茶。赵娜没答应,说太晚了。可这一次拒绝,反而让杜志国觉得她有分寸、有原则。
两人都是离过婚的人,说话不用拐弯抹角。
杜志国主动,赵娜慢热,来往多了,感情就到了那一步。
只是赵娜答应过儿子——未满18岁不结婚。所以,她一直拖到2004年才在儿子同意下和杜志国办婚礼。
这段婚姻看上去条件不错:男方在圈内有资源,人脉广,事业稳定。可问题出在家里——杜志国的亲儿子杜淳,对这门婚事从一开始就不买账。
杜淳和母亲的离婚,让他跟父亲关系一度降到冰点,父亲瞒着他再婚,他自然心里疙瘩大。
赵娜试过缓和关系,主动示好,但杜淳的态度始终冷淡,还会甩几句带刺的话。夹在中间的杜志国左右为难,婚姻的氛围越来越紧张。
两年后,这段二婚宣告结束。
两次婚姻,两次离场。
赵娜到了中年,心气渐渐平了下来。她没再去赌第三次感情,而是专心做生意,把时间留给儿子。
现在的她,69岁,依旧单身,但精神状态不错。
有人问她会不会孤单,她笑笑:“有儿子在,就不孤单。”
外界总爱用“成败”去定义一个女人的人生。
可在赵娜身上,你很难简单下结论。她有过被追捧的高光,也有推销啤酒的落魄;爱得勇,散得快,代价全自己扛。
有人觉得她是输家,但她自己可能不这么想——至少,最后留在身边的人,是那个愿意陪她走下去的儿子。
你要真说这故事给谁听,大概没人会觉得它圆满。可这就是生活:有光亮,也有裂缝,有选择,也有不得已。赵娜这一辈子,没躲过起落,却也没丢了骨子里的那点硬气。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