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构建本质安全:从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看应用“事故前调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5:18 2

摘要: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的惨痛后果。调查显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硝化棉积热自燃引发爆炸,而深层次原因则是企业严重违法违规经营、安全管理混乱、安全隐患长期存在。这一事故

引 言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的惨痛后果。调查显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硝化棉积热自燃引发爆炸,而深层次原因则是企业严重违法违规经营、安全管理混乱、安全隐患长期存在。这一事故不仅暴露了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中的严重漏洞,更揭示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依赖事后追责而非事前预防,强调制度约束而非系统性思维转变。

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赛为安全认为,关键还在于改变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本文将以天津港事故为切入点,探讨“事故前调查”这一新型安全管理工具的核心价值,分析其如何破解“制度落地难”的困境,并最终构建高可靠性组织。


▋ 一、天津港事故的深层反思:制度为何失效?

01 表面原因:违规操作与监管缺失

调查组认定,瑞海公司严重违反城市规划,非法建设危险品堆场,长期违规储存危险货物,安全管理形同虚设。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

制度与执行脱节:企业虽有安全制度,但实际运营中让位于利润追求;

监管流于形式: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

应急管理失效:消防人员缺乏对危险化学品火灾的专业应对能力。


02 根本症结:管理思维的错位

事故暴露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三大致命缺陷:

“事后追责”导向:事故发生后,焦点往往集中在“谁该负责”,而非“如何避免”;

制度依赖症:认为“只要制度够严,安全就能保障”,忽视制度与人性的博弈;

激励错配:企业奖励“零事故报告”,却未建立真正鼓励风险暴露的机制,导致隐患被掩盖。


二、破解困局:什么是“事故前调查”?

01 定义与核心理念

事故前调查”(Proactive Human Factors Investigation)全称“系统性人因调查及领导力发展”,其核心是:

以“未遂事件”为研究对象,而非等待事故发生;

聚焦人为因素,分析行为背后的系统原因;

通过管理者思维重塑,打造高可靠性团队。


02 与传统隐患排查的本质区别



解决管理者思维的三大顽疾?

01 错误反馈:安全与利益的扭曲激励

典型案例:天津港瑞海公司为追求利润,长期违规储存危险品,而员工因害怕处罚选择隐瞒风险。

“事故前调查”的应对:建立“心理安全”文化,鼓励员工上报隐患,将“发现问题”视为贡献而非过失。


02 权责失衡:制度设计脱离实际

问题根源:许多安全制度假设“人不会犯错”,但现实中操作偏差不可避免。

“事故前调查”的改进:通过实地调研,识别制度中“不可能遵守”的条款(如天津港危险品堆放密度过高),优化流程设计。


03 人性盲区:惩罚导向的恶性循环

天津港的教训:恐惧惩罚导致基层瞒报,高层盲目乐观。

“事故前调查”的策略:用“非指责性访谈”了解行为动机,将“为什么犯错”转化为“如何支持正确行为”。



聚焦高后果行为

01 实施场景

高风险作业(如危化品操作);

新工艺/设备投入使用前;

关键岗位人员行为观察。


02 成功关键

管理者驱动:领导需亲自参与,而非仅下达命令;

聚焦“二八法则”:20%的高后果行为决定80%的风险;

建立反馈闭环:将调查结果转化为流程优化。


03 预期效果

短期:提升作业符合率,减少人为失误;

长期:塑造“优良行为安全文化”,实现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结语:所有制度的终点都是人心

天津港爆炸事故的代价警示我们:安全不是靠更多的制度堆砌,而是靠管理者思维的重构。“事故前调查”的本质,是让管理者看清自己的决策如何影响组织行为,并通过系统性干预,将安全真正融入企业的DNA。正如安全专家所说:“我们无法消除所有风险,但可以通过理解人性,设计更健壮的系统。”

未来的安全管理,必须从“事后问责”转向“事前共治”,从“控制人”转向“赋能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制度成为墙上摆设,悲剧在循环中重演”的宿命。

来源:宁宁讲灾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