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疗在多种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既定地位,这得益于其能够优先杀死恶性细胞,同时大部分保留其非恶性对照细胞。I-II期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放疗可能具有治疗相关的免疫刺激效应,尤其是在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群落
The microbiota in radiotherapy-induced cancer immunosurveillance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IF: 82.2)
放疗在多种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既定地位,这得益于其能够优先杀死恶性细胞,同时大部分保留其非恶性对照细胞。I-II期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放疗可能具有治疗相关的免疫刺激效应,尤其是在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群落对癌症患者的免疫基调有重大影响,并能影响对各种免疫疗法的敏感性,这些疗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此,我们深入探讨此类微生物生态系统对放疗诱导的毒性和肿瘤靶向免疫反应的影响,重点关注这些关系在预测性临床应用和治疗性临床应用方面的潜力。
文献系统论证了肠道及肿瘤内微生物群通过调节免疫反应、代谢通路及DNA修复机制,显著影响放疗的毒性反应与抗肿瘤疗效。关键结论包括:
表1:微生物群与放疗毒性的临床关联
癌症类型
毒性关联菌群
临床结局
乳腺癌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Clostridiales
↑ → 胃肠道毒性↓
菌群多样性保护肠道功能
白血病
Bacteroides vulgatus促进核苷酸合成,增强癌细胞DNA修复能力(直肠癌放疗抵抗)。Lactobacillus iners在宫颈癌中产生L-乳酸,抑制T细胞功能(表2)。表2:微生物标志物与放疗疗效的关联
癌症类型
疗效正相关菌群
疗效负相关菌群
肝细胞癌
Faecalibacterium
↑
Streptococcus
↑
非小细胞肺癌
Lachnospiraceae
↑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
直肠癌
Roseburia
↑
Bacteroides vulgatus
↑
图示要点:
a. 丙酸盐/色氨酸衍生物→组织修复;b.Bacteroides 嘌呤→DNA修复增强→放疗抵抗;
c.Roseburia 丁酸盐→自噬增敏放疗;d.L. iners L-乳酸→免疫抑制;
e. 细菌与真菌的拮抗作用;f. 丁酸盐抑制树突细胞STING1信号→削弱抗肿瘤免疫。
益生菌/益生元:Lactobacillus casei→ 降低放射性腹泻发生率(35% vs 15%, P=0.04)。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K12→ 预防头颈癌重度口腔黏膜炎(36.6% vs 54.2%)。粪菌移植(FMT):缓解慢性放射性肠炎症状(3/5患者显著改善)。图示要点:
a. 多组学样本前瞻性采集;b. 小鼠模型验证菌群-放疗因果性;
c. FMT/益生菌临床试验设计;d. 低剂量肠放疗联合ICI的优化策略。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