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24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52岁,是个勤快人,在家总是闲不住。最近几个月她总觉得肚子不太对劲——不是胀,就是咕咕响,最明显的是一天要上三次厕所,每次都拉得急,而且总感觉拉不干净。
她一开始以为是吃坏了东西,可日子一天天过去,症状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频繁,有时还伴着隐隐的肚子痛,她这才到医院做了肠镜。结果一出来,王阿姨愣住了——医生说她得的是“肠易激综合征”。
“不是癌,也不是炎症,但也不能不管。”
医生的话让她更糊涂了——这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她的肚子老是“作妖”?为啥越来越多的人都出现了类似症状?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和很多人都有关的“肠症”。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意思很简单:肠道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却总出问题,尤其是排便频率和便形变化,常伴有腹痛、腹胀、排便不尽感。
根据国家消化疾病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约有超过4000万人患有IBS,而且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40岁以上人群尤其多见。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得了病,只以为是“肠胃虚”“吃坏了”。
这类病虽然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长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少患者因为怕突然腹泻,不敢出门、不能上班,甚至陷入焦虑和抑郁。
很多人误以为肠易激综合征只是肚子不好,其实它有一套比较典型的信号,也就是医生常说的:“2多3痛”。只要你占了其中一部分,就要提高警惕。
1. 排便次数多
一天超过2次以上排便,尤其是早上起床后短时间内连跑两三趟厕所,这是肠道敏感的表现。这不是吃坏肚子,而是肠道神经对刺激反应过度。
2. 放屁多
很多患者常抱怨“肚子老是咕咕响”“别人都没吃豆子,我一吃就放屁”,这是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产气增多的表现。
3. 肚子痛
疼痛一般位于下腹部或脐周,多为钝痛或痉挛样疼痛。最典型的是,排便后疼痛会缓解,这与很多器质性疾病不同。
4. 肚子胀
很多人描述“像吹了气球一样”,明明没吃多少却胀得难受。这是因为肠道蠕动异常,气体排不出去。
5. 排不尽的感觉
有些患者明明刚上完厕所,转头又觉得“还没完”,总有排便不彻底的感觉,这会造成心理负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你经常出现以上症状,而且持续超过3个月,建议尽早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再判断是否为IBS。
很多人纳闷,自己饮食也算规律,怎么会突然得上这种“奇怪的病”?其实,肠易激综合征的成因是多因素叠加,目前医学界认为与以下几方面关系密切:
1. 长期精神压力大
压力是IBS的重要诱因。工作焦虑、家庭负担、情绪压抑等,都会影响大脑与肠道之间的“肠脑轴”,导致肠道过度活跃。
2. 饮食结构不合理
经常吃辛辣、油腻、乳制品、豆类等容易产气的食物,或者吃饭时间不固定,都会刺激肠道,加剧肠道敏感性。
3. 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菌群是个“生态圈”,一旦失衡,就可能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炎症反应升高,引发肠道不适。
4. 曾有胃肠感染史
有一部分人是“感染后型IBS”,即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肠道感染后,肠道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从此变得敏感。
5. 女性、40岁以上人群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女性IBS的患病率是男性的1.5~2倍,尤其是更年期前后,可能与激素波动有关。
肠易激综合征虽然不危及生命,但不能“拖着不治”。它属于慢性病管理型疾病,关键在于长期调节、生活干预、必要药物配合。
我们在临床上常用以下几个策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1. 饮食管理是基础
建议患者尝试低FODMAP饮食,即减少易发酵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如洋葱、大蒜、豆类、甜品、牛奶等。也可以通过记录饮食日记,找出自己容易腹泻或腹胀的“雷区”。
部分患者对咖啡、酒精、辣椒特别敏感,建议尽量避免。
2. 建立规律排便习惯
每天固定时间上厕所,尤其是早上起床后,能够训练肠道反射。不要忍便,也不要过度用力排便。
3. 情绪调节不能忽视
很多患者的症状在情绪波动时加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冥想训练等方式调节压力。有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与IBS的发生密切相关。
4. 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不同,医生可能会开具解痉药、止泻药、通便药或调节菌群的益生菌。部分中重度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道靶向的抗抑郁药,以调节“肠脑轴”。
5.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睡眠不足、作息紊乱都会加重肠道敏感。建议每天适当运动,如快走、瑜伽、太极等,有助于肠道蠕动和压力释放。
很多人听到“肠易激”就对号入座,实际上,腹泻和腹痛的原因很多,比如:
消化不良
肠道感染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肠癌或息肉
所以,IBS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必须先做肠镜、粪便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医生才会考虑这个诊断。
不要擅自服药,也不要过度恐慌,更不要在网上乱查“症状对照表”自己吓自己。
很多人以为“肠症”是胃肠虚弱或者吃坏了,其实这是一种和情绪、饮食、生活节奏高度相关的慢性功能性疾病。如果你经常腹泻、腹胀、肚子痛、排便不尽,而且症状反复超过3个月,建议尽早就医。
不是所有病都能靠忍过去的,尤其是肠道的病。
王阿姨在规范治疗和生活调整后,现在的症状基本缓解,也恢复了正常生活。她常跟人说:“原来这病不是小毛病,早点看医生才是正道。”
参考资料:
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指南》2022年版.
《中华消化杂志》2021年第41卷第5期.
来源:神经科健康科普W博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