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简史里的广东气派与时代担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23:53 2

摘要:“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民族素有修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善于从中外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而不断进步、取得胜利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要围绕

历史是当下世界的“来龙”,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去脉”。以史为鉴,方知兴替;以史为鉴,可开新境。正所谓:大河奔流,大风浩荡,大道致远。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民族素有修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善于从中外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而不断进步、取得胜利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振裘持领、探骊得珠,在新时代编撰史学著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广东地处中国大陆南端,系环太平洋文化圈的一环。这一坐标,蕴意着作为中国的广东乃至作为世界的广东,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其不容忽视的征表与贡献。回顾广东的历史,当然不止于总结一地之人文风物,还要以大的视野、阔的进深,观来势、知所趋。也只有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泱泱苍苍的思想峰峦中审视广东,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正如屈大均所言:“广东者,吾之乡也。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

广东历史渊源有自,踵武赓续,日新月著。

我们溯源磨刀山,看红土莽莽、石器凛凛,“最早的广东人”敲开远古时代的文明之门。广东古称越、粤、南越、南粤等,是古人类生息繁衍的地区之一。2013年,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出土各类石制品近400件,显示距今约80万—6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珠江流域已经有古人类活动。岭南人类活动史从约13万年前的“马坝人”时代,大幅向前推至“北京人”时代。商周时期,居住于此的百越先民与中原、吴、楚等地有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文化往来。

我们“重访”南越国,看岭南平定、辑睦百越,经略“甚有文理”。公元前219年,秦派将领屠睢率50万大军征岭南,令御史监史禄开凿灵渠。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3郡,推行郡县制。这是岭南历史上首次划分行政区。秦又拓辟新道,修设关防,徙民与越人杂处,促进岭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汉越民族融合。秦亡之际,龙川县令赵佗承南海郡尉任嚣遗训,扼守五岭,兼并桂林、象郡,划岭而治,于汉初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一度与汉朝分庭抗礼,后归汉称臣。赵佗主张“和辑百越”,鼓励汉越通婚,政简刑清。南越国模仿汉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屯垦开荒,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

我们回望交趾部,看田畴垦辟、百姓充给,中原生产技术进一步传惠岭南。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率大军平定南越国,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儋耳、珠崖9郡。汉朝在全国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十三部”,其中交趾部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取“广布恩信”之意,监察岭南9郡。东汉末期,地方建制由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交趾部改为交州。两汉时期,广东人口增加,富有渔盐之利,中原的铁器、农具、牛耕等生产工具和技术渐次输入,封建经济不断进步。

我们“穿越”古广州,看岭南汉俚融合、内联外通,海上贸易往来频仍。公元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领兵进驻番禺。217年,步骘将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26年,孙权把交州东部的四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划出,设立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旋废,复于264年分立交、广二州,遂为定制。孙吴一朝,今广东省大部分属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六朝时期,南北暌隔,彼此相持,政权更迭,州、郡、县颇多变动。两晋之际,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南朝对岭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俚治俚”的政策。粤西俚人首领冼夫人“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为汉俚融合、地方稳定、国家统一作出重要贡献。两汉时期,岭南通向南海诸国乃至印度洋的贸易和官方往来航线日渐兴起。六朝时期,江左政权偏安南方,广州是主要外贸港口,“舟舶继路,商使交属”,海上交通与贸易活跃,佛教也循海路东传。

我们研读隋唐南汉,看广东商脉繁阜、珍货辐辏,借商舶之利向海而兴。隋初,岭南设广州、循州2总管府,统领诸州。入唐,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等5都督府,名“岭南五管”。655年以后,五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五府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唐初全国划分十道,岭南道辖今两广地区。862年,岭南划为东、西两道,东道治所位于广州,西道治所位于邕州(今南宁),各设节度使,岭南自此东西分治。唐末刘知谦、刘隐父子起家封州(今封开),势力日盛。刘岩承父兄基业,据岭南称帝,建南汉国,定都广州。南汉参照唐制立国,疆界一度拓展至今湖南境内。唐代岭南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农耕区,陶瓷、丝织品等手工业品畅销海内外,“周岁以时,循环不绝”。同时,“蛮胡贾人,舶交海中”,“蕃坊”港口“蛮声喧夜市,海色浸潮台”。由是,东南海路对外贸易频繁,“映日帆多宝舶来”。

我们探究大南迁,看广东时和岁丰、人稠物穰,渐成经济重镇。971年,宋灭南汉,置广南路。997年,广南路正式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今桂林),分别简称“广东”“广西”,广东由此而得名。广南东路辖广州、韶州、潮州、梅州等14州43县。元朝始设行省,下辖路、府(州、军)、县三级,另有道,为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境内分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和湖广行省海北海南道,广东道治所在广州,海北海南道治所在雷州。宋元时期岭南相对稳定,江南、北方人口相率南迁,“辟地以种食”。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开发加快,粮食自给有余,经济地位迅速提升。广州城市人口大增,城区面积扩大,呈“三城并立”之格局。

我们放眼大航海,看广东交得其道、千里同好,成为中国最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地区之一。1369年,明朝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行政区域基本定局。大航海时代开启后,广东最先卷入经济全球化进程。16世纪中叶,澳门开埠,葡萄牙人获许居留其间,肇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历史。明清时期,广州、澳门、佛山等城市商业勃兴,对外贸易发达,如18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30年代初的70余年间,广州出口的茶叶量增长了10倍。此时,广州是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是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前沿。

我们关注近代风云,看广东以雄直之气、驱迈之势,率先探索改造中国的思想之路。自鸦片战争以降,兵连祸结,国事蜩螗,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广东最早受列强侵略,创巨痛深,同时也最早开启富民强国、顺应世界趋势的思想求索。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览世界大局,述各国“夷情”;魏源以此为蓝本编撰《海国图志》,以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王韬、郑观应深求格致,提出效仿西法与“商战”的重要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力主维新,见诸行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广东多次策动反清斗争,发动了“如同一道闪电”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序幕。

我们致敬广东解放,看南粤无役不予、斗争始终,在百年党史上写下重要篇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奋袂前导,经天纬地。广东是国内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省份之一,陈独秀、杨匏安等早期共产党人在此推宗明本,激浊扬清。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促成国共第一次握手,掀起了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不避汤火,领导发动广州起义,建立工农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刀尖上行走“中央红色交通线”,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在广东裹血力战、百折不挠,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建立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等抗日武装,组织“省港秘密大营救”。华南敌后战场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抗日战场之一,广东党组织成为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广东党组织先后开辟了7大块游击根据地,成立了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等7支人民解放武装,配合南下大军胜利解放广东大陆全境,并随即解放了海南岛。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的近30年间,先烈们蹈锋饮血、裹尸马革,支撑他们的,无疑是铁一般坚定的信仰。正如新中国成立前夕广东一位普通共产党员在遗言中所说,“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一代的任务,是光荣不过的事业”。

我们聚焦改革开放,看广东器惟求新、劈波斩浪,成长为中国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和制造业大省。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在筚路蓝缕中奋起,在自力更生中奋进,在风驰雨骤中奋楫。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广东担当起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历史重任,披坚执锐,滚石上山,常革故鼎新,多干将之断。新时代以来,广东折冲厌难、不步人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力提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努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当前,全省上下正乘势而上、拔新领异,以“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早出工、多下田、干累活”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奋力把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施工图”变成“实景画”,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从岭南的根看岭南的脉,从广东之内看广东之外,我们看见了春风化雨、万象更新,“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看见了南国潮起、波澜壮阔,这不仅是磅礴的力量之源,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

广东,经贸繁荣,人文荟萃;广东人,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穿越时空隧道,广东业已成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也逐步发展成为著名侨乡。

“春深如海,天涯未远”,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广东地处五岭之南,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孕育出山海互济、贯通南北、汇聚中西、融合古今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域文化中独树一帜。满天星斗的百越史前文明遗存,呈现出岭南文化的多元根基。历代王朝的经略开发,使广东的政治经济地位提升显著,人文逐渐兴盛,涌现出大批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唐代张九龄通梅关古道,开大庾岭新路,连海陆丝绸之路,亦以诗文成为“岭南第一人”。六祖惠能主张在劈柴担水中悟道,“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以禅定之心,行日常之善,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大众化。明清时期,岭南经济真正崛起,对中国而言,其意义比肩唐宋之际江南的崛起。与之相伴,岭南文化也愈益璀璨夺目。明代新会陈白沙儒禅会通,经世致用,开创岭南心学,“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打破程朱理学的桎梏,突出人之于天地万物的主体价值。他的弟子湛甘泉,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岭南文化以容纳之量、消化之功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等交流融合,更加炳炳烺烺、铿铿锵锵,继而引领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云山可鉴,广东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开风气之先,成为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先导;珠水为证,改革开放以来,积厚流光的岭南文化与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生发出“纳四海之新风,融多元之文明”的广东文化。伟哉!得天时与地利,沟通东方与西方,融汇中学与西学,广东吐故纳新,不断为岭南文化注入新动力,使其焕发出蓬勃新活力。

“临江喧万井,立地涌千艘”,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东濒临南海,地处亚太海洋交通要冲,大陆海岸线长达4100多千米,是我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先秦时期,越人泛海为生,南海周行,诸蕃众类,往来交织。秦统一岭南后,海舶珍异得以朝贡王室。两汉时期,徐闻、合浦、番禺渐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魏晋南北朝以降,至隋唐两代经略四海,广东与内陆腹地及海外诸蕃的联系愈趋紧密。唐朝遣市舶使于广州,专司海务及海外贸易之事,开启中国古代外贸管理新纪元。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初,中国和阿拉伯、波斯商人共同开辟“广州通海夷道”。这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始于广州,远至欧非,蜿蜒浩渺,万舶争先。五代至北宋,广州是中国海外贸易最发达的港口。宋改市舶使院为市舶司,首设于广州,“以来远人,通远物”,贸易管理制度日臻完善,遂致广东诸港繁盛,此景一直延续至元末。明初,海上贸易被纳为官营,广东、福建、浙江三地设市舶提举司,广州成为同占城、暹罗、西洋诸国进行政治、商贸往来的港口。后福建、浙江两地市舶提举司被罢,唯广东独存。16世纪初,葡萄牙人到达南海,1553年徙其据点于澳门。1685年,清廷分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进出口货物吞吐量与税款均远高于其他三关。1757年,除允许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只仍驶往澳门外,清政府将广州作为西方商船往来贸易的唯一口岸。毋庸置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商品集散地和生产中心的广东,是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最密切的地区。如今,满载着“中国制造”的货轮每天都从珠江水系的枢纽港口启航,驶向遍布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挺进深蓝,向海图强,截至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已连续30年居全国之首。

“酣战春云湛碧血,愁看秋雨湿黄花”,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早年在广东求学行医,革命思想于此萌生。随后,他投袂而起,先后成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彼时,广东不仅是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战场,也是武装起义的主要发起地,是孙中山多年来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依托——孙中山领导的10次武装反清起义,8次发生在广东境内。为捍卫共和,孙中山愈挫愈奋,晚年3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在苏俄、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伟大转变。此后,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国立广东大学(后改名为中山大学)成立。广东革命政府截取“关余”、平乱讨逆、东征南征、组织北伐,同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顽强斗争。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席卷南粤,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奔涌而来。郭沫若1926年曾直抒胸臆:“我们要改造中国的局面,非国民革命策源地的广东不能担当;我们要革新中国的文化,也非在国民革命的空气中所酝酿的珠江文化不能为力。”

“风起南方,领跑中国”,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9年4月,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向中央争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矢志带领广东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杀出一条血路”。46年来,从率先改革开放、率先创办经济特区到扛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职责;从突破计划体制的“开路先锋”、率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新的发展活力;从坚定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到锐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从推进科教兴粤、实施创新驱动到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载驰载驱,汤汤川流,广东负芒披苇、勇立潮头,实现了从一个农业省向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全球重要制造基地的历史性跨越。截至2024年,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广东蹚新路、作示范,不断创造新鲜经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蔚为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的最佳演绎和精彩华章。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广东是著名的华侨大省、侨务大省。广东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广的省份之一,也是海外侨胞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截至2022年,祖籍广东的海外华侨华人数量达3000余万,占全国海外华侨华人人数一半以上,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省内约有11.6万名归侨、1000多万名侨眷,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等侨乡地区以及23个原华侨农场所在地。长期以来,粤籍华侨华人虽“割慈忍爱,离邦去里”,但始终情系祖国兴衰、民族复兴、家乡建设。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感佩华侨“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的铁血忠魂,盛赞“华侨乃革命之母”。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反哺桑梓,情殷意切,功若丘山。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海外侨胞以拳拳爱国心、浓浓赤子情把一个个“金山箱”化作建设家乡的“第一桶金”,广东一直是他们投资兴业的热土,在粤创业发展的侨资企业占到了全省外资企业的半数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侨华人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民间外交大使”的特殊作用,不断厚植广东的“侨”优势,日益汇聚起恢宏的“侨”力量。在广东与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在沉着应对百年变局、成功战胜世纪疫情的艰辛历程中,在全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处处活跃着“侨”的身影,烙刻着“侨”的印记。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国如是,省亦然。1905年,梁启超曾在《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中直言,作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广东非徒重于世界,抑且重于国中矣”。诚如斯言,广东既是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又是思想启蒙与民族精神觉醒的摇篮,更抒写了中国奇迹的广东篇章,提供了一个理解区域与全球互动珍贵而生动的样本。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广东融汇天下、惠利四方,其兴衰与全球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贡献,不仅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轨迹,而且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激荡出深远的回响。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我们坚信,广东浩瀚历史长河孕育的宝贵财富历久弥新,也必将在新征程上熠熠生辉,指引广东走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门,开启新的成长周期,创造新的辉煌!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培养历史思维以周万事之理,锤炼历史眼光以通难知之意,强化历史担当以适天下之用,我们才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精神,锚定省委赋予的“广东社科界研究阐释新思想的主力军、广东基础学科建设的省代表队、省委省政府最重要的新型智库”三个新定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工程,聚力若干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重点研究领域,打造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广东简史》(多卷本)课题即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被确定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特别委托重大项目。

《广东简史》(多卷本)课题采取总论与系列专题本相结合的丛书形式,旨在构建内容厚重、意蕴丰赡、学理支撑坚实的广东地方史知识体系。它由《广东简史(总论)》《广东政治制度史》《广东财政史》《广东思想文化史》《广东社会史》《广东教育史》《广东对外交往史》《广东海洋史》《南海诸岛史》9卷组成。课题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院长王廷惠担任督导,李宜航担任组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的科研骨干为课题组撰写成员。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深知,帮助党员干部、在校师生、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世情、国情、省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责任,是使命,是我们必须坚定扛起的新时代担当。为撰写好这一大型丛书,课题组努力“登高眺远”。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站在了前辈学者坚实的肩膀上。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在全国较早启动地方通史编纂工作,相继出版《简明广东史》、《广东通史》(6卷)、《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年)》等。《简明广东史》积基树本,为学界广征博引。《广东通史》(6卷)闳中肆外,被誉为“广东地方史研究的里程碑”“权威的地方史巨著”。《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年)》独开生面,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成为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这些经典著作,为我们学习、内化、完成课题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还强调“凡百一新”,新益求新,尽最大可能吸纳最新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而近年来广东地方历史研究方兴未艾,新材料、新方法、新理论不断面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视角和多元的研究路径。何其幸哉!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广东简史(总论)》作为丛书的首卷,除前言外,依时间为序,分5编20章记述自远古时代至当下的发展进程,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民族、华侨等多个维度,扼要地反映广东历史的演进特点,析历代因革之得失,究区域强弱之本原,明时代发展之大势。全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相统一,坚持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力求忠实于历史原貌,并揭示蕴藏于其中的力量与规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本书写作历时三年,课题组成员不舍昼夜,在时光中漫溯,于空间里穿梭,往宽处走,向纵深寻,对史实反复核对,不敢有一丝怠忽。其间,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给予极大的鼓励与支持,20位史学前辈巨眼纠谬,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此深致谢忱。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广东历史,风云际会,刻刻变迁,煌煌泱泱,弥纶天地,被我们孜孜矻矻秉笔直书,浓缩成帙。而我们不揣浅陋,忠于职守,为承担这一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深自砥砺,与有荣焉。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岁月如驰,春秋代序,千帆竞发。谨此,重现一些历史的渡口,以及穿江过海的摆渡人。诚恳期待您的批评与指正。

来源:V楠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