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家团调研仙游,赋能“仙工开物”品牌升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21:01 1

摘要:红木凝香,艺韵流芳。8月8日至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电影电视中心等行业机构,以及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民生周刊》、传媒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权威媒体组成的专家团深入仙游,通过非遗体验

红木凝香,艺韵流芳。8月8日至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电影电视中心等行业机构,以及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民生周刊》、传媒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权威媒体组成的专家团深入仙游,通过非遗体验、产业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全面调研“仙工开物”文创好礼区域品牌IP建设成果,为县级媒体与工艺美术产业深度融合把脉定向。

初遇仙游:非遗展演里触摸文化根脉

8月8日晚,专家团首站沉浸式体验省级非遗项目“枫亭水阁巡游”。夜幕下,20艘主题水阁沿溪巡游,彩阁以船只为基座、铁条为骨架,融合力学、杂技、戏剧、音乐与美术,呈现“奇、险、巧”的独特魅力。这一承载宋元海洋商贸与农耕文明交融记忆的民俗活动,令专家团直观感受到仙游“工艺之乡”的文化底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黄楚新指出:“非遗是文化的活化石,仙游的非遗与工艺美术同根同源,为‘仙工开物’品牌叙事提供了最本真的文化土壤。”此次体验拉近了专家与仙游的情感距离,也为后续调研奠定了文化共鸣基础。

实地探访:解码“仙工开物”实践路径

8月9日上午,专家团深入仙游工艺美术产业核心区域,从传统技艺传承到现代创新突破,系统梳理“仙工开物”的实践根基。

从中国(仙游)沉香博物馆的沉檀香道体验,到三福工艺园的榫卯技艺演示,再到两木家居的现代设计空间……一路走看间,仙游工艺美术的产业肌理愈发清晰:2200家企业、20万从业人员构筑起年产值730亿元的产业版图,“三城五市三平台”(3大专业城、5大批发市场、3大线上平台)的集群优势与“仙作”非遗、香文化等核心竞争力,为“仙工开物”提供了深厚底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晖评价:“扎实的产业基础是‘仙工开物’品牌走稳走远的核心支撑。”

“仙工开物”文创好礼馆(由仙游县融媒体中心旗下国企运营)通过“线下实体馆+线上展厅”双模式,集中呈现仙作家具、六编六雕、香文化、国画油画等全品类文创产品。国家级非遗“仙作”古典家具的榫卯结构、沉檀香品的时间韵味、传统工艺的指尖乾坤,与现代设计的新中式文创交相辉映,彰显产业创新活力。人民日报《新闻战线》编辑部主任陈利云建议:“仙游工艺之美是天然传播素材,需进一步挖掘情感价值,增强年轻群体共鸣。”

座谈深论:一线需求与专家智慧的碰撞

当天下午,“县级媒体资源与工艺美术产业融合”座谈会在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举行。仙游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宗储主持会议,县融媒体中心主任吴建辉首先汇报“仙工开物”的实践成果:“作为‘媒体+服务+商务’模式的核心载体,‘仙工开物’以‘节目内容生产+融媒传播+国企孵化+产销联动’的一体化模式,构建起独特的产业生态——30期短视频全网播放量破3亿次,‘学习强国’、新华社等中央平台多次转发;线下文创好礼馆年接待访客不断攀升;‘工艺+旅游’‘非遗研学’等业态服务超1万人次。项目已获评福建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同名栏目入选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优秀融媒体栏目示范案例。”但他也坦言挑战:“企业缺传播思维、媒体缺产业洞察,协同机制尚需完善。”

座谈会特别设置企业与工艺大师发言环节,三福红木、辉煌仙艺、尚承竹木、宁煊中式等企业和大师代表直言需求:“我们有精湛的榫卯技艺,却拍不出让人点赞的短视频”“香道文化很深,但不知道怎么跟年轻人聊”“希望‘仙工开物’能牵头搞个‘工艺传播培训班’,让老匠人也能玩转镜头”……这些朴实而具体的诉求,勾勒出传统产业对媒体赋能的迫切期待——从“内容创作能力不足”到“品牌年轻化转型难”,从“传播渠道单一”到“协同机制缺失”,每一条都为专家建言提供了精准“靶心”。

针对仙游的特色与需求,专家们从内容创新、渠道拓展、生态构建等维度给出“金点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黄楚新聚焦产业链延伸:

“仙工开物”已形成品牌影响力,建议强化直播电商链,邀请非遗传承人常态化参与直播,以“工艺讲解+产品溯源”增强信任;同时开发“榫卯积木”等年轻态文创,结合乡村振兴打造场景式研学,深化消费者对红木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晖提出品牌矩阵构建:

应推动工艺美术与微视听深度融合,从“内容传播”迈向“精准传播”。可围绕“仙”字IP打造“仙果”“仙品”“仙居”等子品牌,形成视听产业链;针对红木产业带开发应用型衍生品,深耕垂类内容系列化开发。”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张腾之关注IP精细化运营:

“仙工开物”依托县融媒体中心,已成为仙作传播与产业经济拓展的引擎。未来需在内容做新、产品做精、场景做真、传播做深上发力,打造更多“专精特优”产品,以精微、地道、沉浸的场景实现线上转化。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宗储在总结时强调,

一线声音提出真问题,专家智慧给出好方案,媒体与产业在碰撞中找到融合支点,这正是此次座谈会的价值所在。后续将切实把大家的意见建议系统梳理、分类落实,让“需求清单”转化为“行动清单”,让“智慧成果”变成“发展实效”。

这场持续2小时的座谈,从内容创作聊到IP变现,从传播技巧谈到生态构建,最终凝聚成共识:仙游要以“媒体为桥、工艺为核”,让“仙工开物”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全国IP。

成果与展望: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此次调研中,专家团充分肯定“仙工开物”“内容+传播+产业”融合模式,并提出“国家级平台对接”“微短剧场景化传播”“工匠新媒体培训”等可落地方案。从非遗巡游的文化初探,到产业园区的深度剖析,再到座谈会的思想交锋,仙游工艺美术产业的潜力与活力得以全方位展现。

专家团认为,通过持续深化媒体与产业融合,“仙工开物”有望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文化品牌,为县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未来,作为“媒体融合赋能传统工艺”的县域样本,“仙工开物”将通过不断创新内容形态、拓展传播渠道和深化产业协同,助力“仙作”走向全国市场,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农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