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爱之翼”:暑期实践里的小确幸,是与童真的双向奔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19:41 1

摘要:7月24日,山东女子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队走进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小凉山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浸润活动。通过黄梅戏艺术教学、非遗团扇绘制、心理健康团辅等特色课程,为当地学生打造了一堂融非遗传承与心理关爱于一体的综合实践课堂。

青春三下乡(二十一)|“滇鲁情深,‘翼’同前行”——雅韵传薪·非遗润心·情智花开

7月24日,山东女子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队走进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小凉山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浸润活动。通过黄梅戏艺术教学、非遗团扇绘制、心理健康团辅等特色课程,为当地学生打造了一堂融非遗传承与心理关爱于一体的综合实践课堂。

雅韵悠扬·黄梅戏声漫校园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稚嫩的童声,清澈却充满力量。实践团成员们化身传统文化使者,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开启黄梅戏的艺术之门。通过讲解,孩子们了解到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的乡野“采茶调”,在安徽安庆发展成熟。

《女驸马》的经典唱段穿越时空而来,剧中女扮男装考取状元的主角冯素珍,以其聪明勇敢的形象瞬间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遇到困难别害怕,用勇敢和智慧就能创造奇迹!”故事传递的力量在童心中悄然扎根。

图为小凉山学校学生在学唱黄梅戏。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巧手生花·方寸团扇绘乾坤

黄梅戏的余韵仍在教室回荡,一方方素白团扇又点亮了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在非遗美工课堂上,传统技艺与童真创意碰撞出别样精彩。

实践队员们以团扇为媒,带领孩子们体验非遗绘画的乐趣。小画家们专注地执起画笔,或描绘云南的青山绿水,或勾勒可爱的动物、绽放的花朵,天马行空的想象跃然扇上。小小的扇面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的画布。稚拙的线条、斑斓的色彩,无不诉说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的理解。笔锋流转间,非遗从厚重的历史走来,化作孩子们掌心跃动的色彩。当童真与传承相遇,素白的团扇便成了承载梦想的画布——每一笔稚嫩的勾勒都是文化的延续,每一抹鲜活的色彩都是创意的绽放。

图为学生们在美工课上的精彩创作。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童心向阳·情绪嘉年华启心智

艺术之美滋养心灵,认识自我、拥抱情绪更是成长的必修课。实践团创造打造的“情绪嘉年华”心理团辅活动,如同一场欢乐的派对,引领孩子们开启认识情绪的大门。

“原来‘目瞪口呆’就是这样的表情!”看着PPT上夸张又生动的演示,孩子们忍俊不禁。在实践团成员们的生动讲解下,一个个抽象的情绪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惊喜"时闪亮的双眸,"害怕"时紧绷的肩膀,"快乐"时绽放的笑靥。互动环节更是精彩纷呈:“情绪防御战”中,孩子们头顶情绪卡片,既要识破他人的“情绪陷阱”,又要守住自己的“情绪堡垒”;“你划我猜”环节,小演员们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夸张的面部表情演绎“眉飞色舞”“手足无措”,台下的“观众们”积极抢答,掌声与欢呼此起彼伏。这场别开生面的心灵之旅,不仅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认识了情绪的模样,更教会他们如何成为情绪的智慧管家。当童真遇见心理学,成长的路上便多了一缕温暖的阳光。

图为小凉山学校学生在进行团辅游戏。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当黄梅戏的余韵、团扇上的墨香与心灵课堂的笑声在小凉山校园交织,这场“雅韵·巧手·童心”的文化之旅,已在孩子们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实践团通过戏曲教学、非遗手作和心理团辅等系列活动,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掌握了情绪管理的技巧,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为文化传承探索了新路径,用专业与爱心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了一盏温暖的明灯。

(通讯员 徐影)

来源:童翼碎碎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