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末,北京房地产政策出了新政,非京籍五环外不限购,估摸能消化一下库存,毕竟五环外买房子申请北京户口可以多加分的,不过也是一阵子。想借着这股劲,撑一下“金九银十”。
上周末,北京房地产政策出了新政,非京籍五环外不限购,估摸能消化一下库存,毕竟五环外买房子申请北京户口可以多加分的,不过也是一阵子。想借着这股劲,撑一下“金九银十”。
对于房地产后周期,产业链上游的相关上市公司,这几年的苦日子刚刚开始。谁的负债低,谁的现金流充裕,谁就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一旦经济周期处于上升期,前途不可限量。对于做建材的伟星股份,当前就是苦练内功的阶段。
今天聊一下伟星新材,这公司禅兄也是跟踪了快5年了,确实是一家不可多得的好公司。
一、核心商业模式与战略定位
伟星在竞争激烈的塑料管道行业中确立了其市场领导者地位,公司的商业模式并非单一的产品销售,而是一个集品牌、渠道、产品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价值创造系统。
1.1 “零售+工程”双引擎驱动模式
伟星新材的业务架构建立在“零售”与“工程”两大核心板块之上,但其战略重心和盈利来源存在显著差异,形成了独特的双引擎驱动模式。
零售业务 (Retail Business): 这是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基石与主要来源。该业务主要采取经销模式 (Dealership/Distribution Model),通过遍布全国的庞大经销商网络,将产品送达终端消费者,如家庭装修用户、水暖工匠等。在零售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品牌信誉和售后服务的关注度远高于价格敏感度,这为公司的高端品牌定位和价值定价策略提供了土壤。
工程业务 (Engineering Business): 该业务采取经销与直销相结合的模式,目标客户为房地产开发商、市政工程等大型项目。虽然工程业务为公司贡献了可观的收入规模,但其战略定位更侧重于“健康发展”和市场覆盖,而非主要利润中心。通过参与大型工程项目,公司能够提升品牌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实现规模效应。然而,该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和较长的回款周期,决定了其盈利能力通常低于零售业务。(中国联塑、公元股份)
这种将利润重心置于零售业务的战略选择,构成了伟星新材最坚固的“护城河”。它使得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与房地产工程市场的周期性价格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解耦,从而在行业下行周期中表现出更强的盈利韧性。
1.2 “同心圆”产品战略:从管道专家到集成系统提供商
伟星新材的产品战略围绕其核心优势——塑料管道,向相关领域进行系统性延伸,即“同心圆产品链”战略。
核心产品组合: 公司的根基在于各类中高档新型塑料管道的制造与销售。主要产品线包括:
PPR系列管材管件: 主要应用于建筑内的冷热水供给系统。
PE系列管材管件: 广泛应用于市政供水、采暖、燃气输送及排水排污等领域。
PVC系列管材管件: 主要用于建筑排水排污及电力护套等。
战略性品类拓展: 在巩固管道业务龙头地位的同时,公司积极拓展与水相关的其他建材品类。这包括“咖乐”防水材料 (KALE Waterproofing)、“伟星”净水设备 (Vasen Water Purification)、采暖系统以及厨卫产品等。尽管这些新品类业务在初期销售额占比较小,但其战略意图清晰:旨在为客户提供“全屋伟星系”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一战略转型,标志着伟星新材正从一个单一的产品制造商,向一个综合性的家居水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演进。
1.3 服务护城河:“星管家服务”
伟星新材的竞争优势并不仅仅体现在其物理产品上,更在于其构建的增值服务体系——“星管家服务”。这项服务超越了传统的售后支持,成为公司品牌建设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工具。
“星管家服务”包括专业的管路图纸绘制与下载、便捷的在线服务预约、产品真伪查询等。这项服务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建立品牌信任与客户粘性:在家装领域,水管作为隐蔽工程,一旦出现渗漏等问题,其维修成本和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伟星新材通过提供专业的安装前规划和售后保障,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风险感知,从而建立了强大的品牌信任。这种信任是消费者愿意为其产品支付溢价的关键原因。
创造交叉销售与向上销售机会:“星管家服务”为公司提供了与终端用户直接互动的宝贵触点。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可以自然地向用户推介公司的净水器、防水涂料等其他“全屋伟星系”产品,实现高效的交叉销售,提升了单一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
保护品牌资产与打击假冒伪劣:真伪查询功能是维护品牌资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防线。它确保了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正品,从而维护了公司高端、可靠的品牌形象。
综上所述,“星管家服务”将一个可能被商品化的管道产品,成功转化为一种包含长期信任和专业保障的解决方案,构筑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服务壁垒。大白话说,就是伟星的董事会与管理层正在打造更宽更深的护城河,而且不断的向护城河里扔鳄鱼、鲨鱼等。
二、产品定价、利润动态与弹性分析(十年视角)
伟星新材的产品定价机制、利润率的演变及其对各类外部因素的弹性,共同揭示了公司在过去十年中穿越行业周期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战略适应性。
1、定价机制:价值与成本的混合模型
公司的定价策略根据其不同的业务板块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是一种价值导向与成本导向相结合的混合模型。
零售业务的价值定价:在其核心的零售市场,伟星新材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溢价、卓越的产品质量以及“星管家”服务体系所带来的附加值,成功实施了价值导向定价 (Value-based Pricing)。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管道本身,更是对安全、可靠和长期服务的“保险”。这使得公司能够设定一个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价格,并维持较高的毛利率。
工程业务的成本加成定价: 在工程业务领域,由于客户主要是成本敏感的开发商和承建商,且项目通常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定价更多地遵循成本加成模型 (Cost-plus Model)。产品价格主要受原材料成本、竞争对手报价和项目规模等因素影响,利润空间相对较薄。
2、历史价格与利润演变:三阶段分析
过去十年,伟星新材的产品价格和盈利能力经历了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反映了宏观经济、行业周期和公司战略的共同作用。
第一阶段(约2014-2020年):地产繁荣与稳健增长期在此期间,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上行通道,市场需求旺盛。伟星新材实现了稳健的业绩增长。例如,2018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6.71%,净利润同比增长18.80%。即便在2019年未能完成年度销售目标的情况下,公司通过有效的成本和费用控制,依然保持了超过20%的净利润率,展现了强大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韧性。在这一阶段,强劲的需求使得公司拥有较强的定价权,能够将原材料成本的波动顺利传导至下游,同时享受规模扩张带来的经营杠杆效应。
第二阶段(约2021-2023年):原材料波动与利润扩张期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上游原材料(如PPR、PE等石油化工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2023年上半年的业绩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案例:在因市场需求疲软导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58%的背景下,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却实现了35.46%的强劲增长。这一反常现象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毛利率的显著提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提高了3.43个百分点,达到41.16%。
公司的年度报告明确指出,毛利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以及公司持续推进“智慧工厂”建设带来的成本降低。这清晰地表明,伟星新材并未将原材料成本下降的利好完全以“降价”形式转移给消费者,而是在其强势的零售渠道中将大部分利好截留为自身利润,充分展示了其强大的定价能力和品牌护城河的价值。
第三阶段(约2024年至今):需求萎靡与战略投入期进入2024年,塑料管道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总量整体下滑。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伟星新材的业绩承压,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减少33.49%。
公司做出主动的战略性决策,大幅增加市场投入与品牌推广力度,导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了1.17亿元,以期在行业洗牌中巩固并提升市场份额。
来自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减少1.67亿元,对净利润造成了显著拖累。计提了7397万元的商誉减值准备 。这一阶段,公司的战略重心从短期利润最大化,转向了以投入换市场的长期战略,旨在利用行业低谷期挤压竞争对手,实现逆势扩张。
三、公司收入与利润的关系
规律与主要原因
1. 稳定增长阶段 (2015-2022)
在2015年至2022年间,伟星新材的收入和利润均呈现出强劲且持续的增长。
规律: 营业收入从27.47亿元增长超过一倍,达到69.54亿元。营业利润也增长了近三倍,从5.69亿元增至15.33亿元。营业利润率总体保持健康,在20%至27%之间。
原因: 这一增长与该时期中国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的快速扩张密切相关。作为用于供水、排水和供暖的塑料管道(PPR、PE、PVC)的领先制造商,伟星新材的产品需求受到大规模住宅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推动。公司成功地利用了这一市场增长,实现了销售和利润的显著提升。
2. 2023年业绩异常:收入下降,利润飙升
2023年,收入和利润出现了反向且不寻常的变动。
规律: 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显著走弱,营业收入下降了8.3%。然而,营业利润却飙升了13.2%,达到17.35亿元的历史新高。因此,营业利润率从2022年的22.0%跃升至2023年的27.2%。
关系与原因: 这一现象凸显了公司利润并不仅仅取决于销量。收入下降反映了房地产行业需求的疲软。然而,利润的大幅增长表明主营业务成本显著降低。最可能的原因是,主要原材料(如PPR管道的原料聚丙烯)的价格在2023年大幅下跌。伟星新材可能未将全部成本节约以更低价格的形式转移给客户,从而成功地大幅扩大了其利润空间。
3. 2024年业绩急剧下滑:收入停滞,利润暴跌
2024年标志着命运的急剧逆转,尤其是在盈利能力方面。
规律: 随着房地产行业危机的持续,营业收入继续小幅下滑1.7%。然而,营业利润却暴跌34.2%,抹去了2023年取得的所有增长。营业利润率从27.2%急剧收缩至18.2%。
关系与原因: 公司2024年的财务报告解释了利润急剧下降的原因:
竞争加剧: 市场需求疲软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压低了销售价格和毛利率。
运营成本增加: 在困难的市场环境中,公司为维持市场份额和进行扩张,增加了销售和营销费用。
投资收益下降及非经营性支出: 报告显示投资收益下降,并可能存在其他非经营性支出,如商誉减值损失。
收入与利润变动之间的关系
伟星新材的收入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线性的,2023-2024年期间的情况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对原材料成本的敏感性: 公司利润对原材料价格的波动高度敏感。2023年,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利润飙升的主要驱动力,尽管收入有所下降。
竞争环境的影响: 2024年,尽管收入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但利润却大幅下滑。这表明,在疲软的市场中,销售价格压力(降低毛利率)和增加支出的需求(提高运营成本)会对盈利能力产生巨大的侵蚀作用。
具体到2023年收入降幅与利润降幅的关系,其差异非常显著:8.3%的收入降幅被13.2%的利润增幅所抵消。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利润率的大幅提高,这很可能是由于在市场放缓的背景下,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与产品销售价格的调整之间存在时间差。相反,在2024年,一个更小的收入降幅(-1.7%)却伴随着一个巨大的利润降幅(-34.2%),这表明诸如激烈竞争和运营成本增加等负面因素,相比于销量的微小变化,对盈利能力产生了远为重大的影响。
验证建议:查阅2024年报:重点分析:
毛利率变动(验证成本冲击)
资产减值损失(存货跌价、商誉减值)
销售费用率(是否因促销大增)
现金流量表(经营现金流是否同步恶化)
横向对比:参考同业公司(如中国联塑、永高股份)2024年利润率,判断是否行业共性
调研验证:关注管理层对成本控制的措辞(如是否签订原材料长协、提价策略)
销售成本率
四、价格弹性分析
对上游成本的弹性:伟星新材的毛利率对其主要原材料(石油化工产品)的价格表现出高度弹性。2023年的利润表现是最佳证明,原材料价格下跌直接转化为公司利润率的上升。
对下游需求的弹性(零售端): 在零售市场,消费者对伟星新材品牌产品的需求表现出相对的价格非弹性。这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即使产品价格高于竞争对手,消费者仍然愿意为其品牌和质量支付溢价。这种非弹性是公司品牌资产和高转换成本(更换管道的代价极高)的直接体现,也是其能够维持高毛利率的核心。
对宏观经济的弹性:公司的整体销售量则对宏观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表现出高度弹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包括新房销售和二手房交易带动的二次装修)是影响公司收入的最主要外部风险因素。
如果出现宏观经济复苏、上游原材料成本下降,对于伟星,估计是一次“戴维斯双击”!
关于伟星的深入探讨,后期会继续分享。今天只聊商业模式与公司过去十年的财务表现。
来源:燕青策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