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大性骚扰案件一审宣判后不久,被网友质疑要求道歉的武汉大学微博账号突然发出颇具争议的法国女权先驱波伏娃的语录:“一切都很好,我听到自己向上的声音。”
在武大性骚扰案件一审宣判后不久,被网友质疑要求道歉的武汉大学微博账号突然发出颇具争议的法国女权先驱波伏娃的语录:“一切都很好,我听到自己向上的声音。”
图来源于网络
随即国内十余所高校的微博账号竟然不约而同的敲下发送键,整齐划一的推送波伏娃著作《清算已毕》的摘录。
困惑的声浪在评论区涌动:波伏娃究竟是何人物,和武大案有什么关系?
文化符号背后的复杂真相
波伏娃,是20实际法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女权运动创始人及文学巨匠。
在支持者眼里,波伏娃是女性解放的灯塔。其著作《第二性》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观点,成为了女权运动的基石。
图来源于网络
但在质疑的人看来,波伏娃不仅仅是“女拳鼻祖”这么简单,而且存在“法奸”嫌疑。
波伏娃被指控在法国沦陷期间组织女大学生“慰问”德国军官,甚至举报反纳粹抵抗组织成员,其日记中曾提到对德军有“不自觉的友爱”,并赞美纳粹军官“对身体的狂热让我神魂颠倒。”
而且她开放性关系与操控他人,充当“皮条客”的行为和公开为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性关系的娈童辩护争议,引发了不小的伦理争议。
图来源于网络
近年档案显示,她还可能为自己的情人及学生萨特的作品提供了核心观点,被指“窃取思想”。其代表作《第二性》中关于女性性启蒙的直白描述,也曾被法国文坛斥为“卑鄙的极限”。
这位法国思想家的形象,在高校宣传只截取励志金句,避而不谈其晚年对自由与责任的辩证思考、以及反对者片面放大其私生活的争议等的标签化行为中,被撕裂成了两个极端。
舆情背后的暗流
但不管怎么说,高校官微的集体行动绝非偶然。在加密群聊里,一个名为“简德协会”的组织在武大性骚扰案一审判决当日发出叹息:“很遗憾杨某败诉了。”
更有调查发现,杨某导师所在的武汉大学妇女研究中心,自2009年起接受美国福特基金会年均200万美元的资助。该基金2024年对华投入中,15%-20%流向了法学与性别研究领域。
图来源于网络
而且在这起事件当中,高校管理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普通学生犯错立即处理,而博士生被处理后,即便论文被证实存在多处纰漏,学校却坚持站出来为其发声。这种区别对待让人十分怀疑是否有什么利益关联。
撕裂的舆论场
高校围墙内外,理性的声音往往最易沉默。
在算法的助推下,“高校推荐法奸”等情绪化标题获得病毒式传播,而学者澄清波伏娃“非纳粹合作者”的理性声音被淹没。
网络舆论也迅速滑向两个极端:一方将事件简化为“诬告案=极端女拳=西方意识形态”的链条;另一方则高呼“难道维权需要审批资金来源?”
图来源于网络
当高校匆忙涂刷新符号,网民急于审判旧幽灵,一些教育机构则用文化符号表达立场。只有被问到“武大认个错很难吗?”的校方,沉默如山。
当年轻人在武大珞珈山下行走,当复旦光华楼的灯光亮起,那些曾被波伏娃思考过的问题仍在空中悬浮:我们究竟要如何在性别、权力与正义间寻找平衡点?
来源:伍先生话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