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来自野外的毛茸茸向你发来求救信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18:29 2

摘要:经常关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小伙伴,对这句常驻视频评论区的金句一定不陌生,它精准又带点调侃地道出了西野的特色。在短视频博主口中,这里就是专门救助那些被大自然“淘汰”的野生“小废物”的家园。

图源/中国绿色时报

“如果说,物种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那么西宁野生动物园就是‘回收二手小废物’的地方。”

经常关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小伙伴,对这句常驻视频评论区的金句一定不陌生,它精准又带点调侃地道出了西野的特色。在短视频博主口中,这里就是专门救助那些被大自然“淘汰”的野生“小废物”的家园。

西野F4! 图源/一支小尾巴

2025年3月4日,也就是惊蛰前一天,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治多管理处的管护员在日常巡护中,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雪豹幼崽,当时它呼吸微弱,无法站立,身体有明显的外伤,一度处于濒死状态

这只仅6个月大、体重不足10千克的小雪豹被发现时,正虚弱地侧卧在地上。专家检查判断,可能是因高空坠落导致丧失行动能力...

经过紧急救援,它被送到了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西宁植物园/西宁野生动物园)接受治疗。

“刚送来时,小雪豹身型干枯、四肢伸得直直的、头部向后仰着,小小的一坨,瘦弱得让人心疼。”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回忆道。之后,按照救护中心惯例,这只小雪豹被命名为“凌小蛰”——“凌”字既象征冰雪,也寓意会“跨过生命中的那道坎”。

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正在辅助凌小蛰锻炼爬行能力 图源/西宁野生动物园官号

接下来的五个月,全网追更了一场生命奇迹:从全身瘫痪到颤巍巍站立,再到现在能跑会跳。“凌小蛰的重生之路”VLOG牵动了300万网友的心。这场由中国农业大学与青海救护中心联手的救援,也成为了全民守护野生动物的沉浸式公开课。

现在的凌小蛰已经变得圆滚滚~还因为社牛属性正式搬到西宁野生动物园的雪豹馆,和粉丝们线下见面 图源/央视

凌小蛰的故事并非孤例。西宁野生动物园里还住着许多有故事的“居民”,比如“战五渣”雪豹凌霜(饿到瘫痪却抓不住小羊);雪豹凌夏(咬不死牛犊且会被皮球吓破胆);猞猁“花园宝宝”(从一米多高的榆树上跳下来崴了脚,还瘸了两个月);以及曾被牧民徒手捉住的猞猁“天线宝宝”(已于2022年4月成功放归大自然)。

此外,这里还有备受大家喜爱的表情包顶流——兔狲“狲三郎”(人工繁育)。

西宁野生动物园“表情管理大师”狲三郎,aka.墩墩(左),凌夏(右上),猞猁“天线宝宝”(右下) 图源/宠物摄影师-克查、DandelioN妮、圆掌

15年来,这里累计救助约70种2400余只动物,近1/3重归荒野。不仅如此,该园还建立了国内最大的雪豹人工种群(11只),并于2021年实现国内首例救护后佩戴卫星定位项圈放归。在人工繁育方面,西宁野生动物园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繁育雪豹3只、兔狲2只。

至于那些“无法归去的精灵”们,如齐新章(up主:圆掌)所言,它们正以残缺之躯履行着三重使命:减轻人类活动导致的动物伤痛;为濒危物种积累生理、行为学关键数据;也以存在的本身激发着大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图源/天音文创馆

如今,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数据,得益于我国的保护努力,包括栖息地恢复、人工繁殖计划等,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都有所提升。例如,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加到了2023年的约1,800多只,从“濒危”调整为“易危”。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仅存的7只发展到2022年底的超过5,000只。

图源/央视新闻

引用著名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的话: “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希望你我皆可成为“生命接力”的下一棒。

藏狐“狐白板” 图源/西宁植物园

那么,你愿意为这些野生精灵,迈出了解的第一步吗?

本周四19:00,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野生精灵的救护日记》,我们特邀西宁植物园科普宣教与对外交流部负责人齐新章,带你一起了解野生动物救护、放归的知识。什么样的动物适合放归?人类应该如何做,才能最大范围保障野生动物的安全?想知道的话,快来预约直播间,我们不见不散~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第779位讲师 齐新章

齐新章(圆掌),西宁植物园科普宣教与对外交流部负责人,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景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