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康奈尔大学开发的AI模型突破性的证实,仅通过面部特征分析就能预测寿命长短和死亡风险。而这主要是由于慢性疾病会导致皮肤弹性蛋白降解引发面部浮肿,心血管问题会改变微血管分布模式,而神经退行性疾病则会影响面部肌肉的神经支配。
在中医体系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来进行疾病诊治,排在首位的望,主要就是通过面相这些外在的表现来判断内在的健康与否。
那么,当出现哪些面相的时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疾病预兆呢?
我们的健康状况,常常会在脸上留下一些细微但具有诊断价值的信号。
2025年康奈尔大学开发的AI模型突破性的证实,仅通过面部特征分析就能预测寿命长短和死亡风险。而这主要是由于慢性疾病会导致皮肤弹性蛋白降解引发面部浮肿,心血管问题会改变微血管分布模式,而神经退行性疾病则会影响面部肌肉的神经支配。
而这种"以面诊病"的理念与中医面诊理论不谋而合,中医认为面部是五脏六腑的"外镜",如额区对应心脑、鼻部反映脾胃状态。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属于伪科学之谈,但其实在神经解剖学中也有提到面部不同区域由不同的脑神经节段支配,而内脏器官与特定皮肤区域存在神经节段反射联系。
体内有病,从面相上就可以看出,一点也不为过。
当我们的健康出现一些隐患的时候,面部往往会出现几个典型的变化,比如色泽的改变,结构的改变,以及一些动态特征的改变。
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及早的发现,则可更大程度的抓住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时机。
面相一:看眉心
眉心(两眉中心点)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重要的身体状况观测要穴。
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记载,这一区域不仅对应肺部,还与心、肝、脾、胃等脏腑的功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就算是现代的西方医学研究,也同样认为这一区域处皮肤薄且血管丰富,靠近前额叶和鼻窦血管网,其异常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敏锐的反映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潜在问题。
健康的状态下,由于气血充盈,这一区域应该是饱满,自然透着一些红润,同时富有明亮的光泽。如果形态和色泽发生了异常变化,那就可能存在着健康的隐患。
在临床上,这一区域如果出现了凹陷,或是突然出现皱纹,可能正在暗示心区功能的减退,尤其在症状加深的过程中会伴有慢性疲劳综合征出现;当局部出现了不受控制的麻木,或是抽搐的时候,就要警惕是否存在脑供血不足的情况了。
而如果这一区域颜色发生改变,比如明显的发黄,则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脾胃虚弱,或是气血不足的问题;如果是颜色呈青色,则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系统的轻微缺氧情况;如果颜色为偏红色,则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自主神经紊乱,或者是血压异常波动等问题;而如果颜色转为暗紫色,甚至是黑色,则代表着患者存在明显的心肌缺氧,甚至是心肌坏死的风险。
同时,不仅是眉心褶皱的增多,整个额头的褶皱增多都可能代表着心脏的正常功能出现了问题。
早在几年前,一项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研究就曾提到,与普通人相比,额头褶皱越多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则越高,二者风险差异最高甚至可达10倍之多。
尤其是短时间内出现了明显的眉心及脑门儿的颜色、状态改变,并伴随头痛、胸痛、晕厥等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脑血流图等),以明确病因。
面相二:看双目
双目可不只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事实上,许多全身性疾病在早期阶段就会在眼部留下细微的“蛛丝马迹”,通过眼部的变化向我们发出警示信号。
就比如,眼白颜色的改变,尤其是发黄,就可能是患者的肝胆方面出现了问题,当肝功能异常(如肝炎、肝硬化)或胆汁排泄受阻(如胆结石、胆管癌)的时候,本该被正常代谢的毒性物质就会大量在血液中堆积,就会出现这种面相。
尤其是当伴有全身皮肤的颜色改变,或是出现瘙痒、尿黄等症状的时候,更应该及时的去医院进行这方面的检查。
当双眼外突则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典型表现,如果是伴随着目光炯炯、表情惊愕、颈部增粗等症状,则应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如果是眼睑内侧出现了黄色或橙色的斑块,则通常代笔着患者存在高脂血症,尤其是在40岁到60岁的中年群体中;而且这种脂质代谢障碍如果长期存在,则可能意味着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
如果是角膜边缘出现的灰白色浑浊环,这往往是动脉硬化的外在表现。而瞳孔的大小不等可能提示脑部存在病变;尤其是如果对光反应迟钝,则可能存在青光眼的问题;如果是持续的放大则可能是严重的中毒表现,这种面相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可能会威胁到生命。
如果是眼睑下垂,并且出现了肌无力的症状,那最有可能就是存在神经系统疾病;而如果是频繁的早晨起来都会出现眼睑的水肿,或是持续性的眼袋增大,则可能是肾小球的过滤出现了问题;而如果是始终都有明显的黑眼圈,同时还经常性的犯困,则可能是肝功能出现了问题。由于这些症状没有明显特异性,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准确的判断。
面相三:看鼻子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我们的鼻子常常会看作是"面王",其色泽、形态的变化可以反映肺脏及全身气血的状态。而现代医学鼻部异常可能涉及到呼吸、循环、消化等多个系统问题,一些特征性的改变甚至可作为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就比如鼻尖肿胀这一面相,它可能就提示患者存在胰腺炎或肾功能不全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这些器官的代谢异常就会导致局部组织的水肿;而长期存在的酒糟鼻样改变,尤其是出现了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这通常是与肝脏对酒精的代谢功能障碍有关,在长期酗酒的人群中更加多见,主要就是由于乙醇代谢产物蓄积所引起鼻部血管持续性的扩张。
如果是鼻部质地异常坚硬,那就可能是患者存在全身动脉硬化的问题,这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导致的血管壁脂质沉积有关,这类患者通常同时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而如果是鼻尖异常饱满的患者则可能存在心包脂肪堆积,这也是代谢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之一。
而且鼻翼区域颜色的变化也可能反映消化系统疾病的不同阶段,就比如鲜红色多对应急性胃炎发作期,暗红色则常见于慢性胃炎患者,当出现蟹爪状细纹时,则很可能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溃疡;如果出现了渐进性的青紫或紫褐色改变,这极有可能是肿瘤导致的微循环障碍及铁代谢异常,是具有明显特征的胃癌发展阶段。
而当出现单侧鼻唇沟变浅合并舌体偏斜的时候,这实际上是中枢性面瘫的典型表现,极有可能患者正处于急性脑血管意外事件(如脑梗死或出血)之中,一定要提高警惕。
面相四:看嘴巴
从面相上来看,嘴巴的颜色往往是更加直观的健康状况预警信号。因为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它的表皮厚度不及其三分之一,但其中的血管网络却及其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看的出血液状态和氧合情况。
正常的一般都是肉粉色且光泽度良好,如果是看上去泛白,血色较少,则很可能存在贫血或者是气血不足的问题;如果是颜色白里泛着青色,则代表着肠胃虚寒;如果是青色中泛着紫色,则可能是哮喘、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心肺相关疾病,严重者甚至存在心力衰竭的风险。
如果是颜色发黑且没什么光泽,变得暗沉,再伴有消化不良,则很可能是肝胆系统或是消化系统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如果上面突然出现了一些黑斑,则既有可能是存在肠道息肉,这种癌前病变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可能慢慢发展成为结直肠癌。
当然,如果是突然的颜色变灰暗,也可能是肾功能出现了问题,或是一些重金属中毒等,也可出现此类面相。
面相五:看耳朵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耳大是福”这类说法,这里的“大”一般都是指的耳垂,但太大的耳垂在外力压迫(如睡觉等)下难免就会出现褶皱,如果这个褶皱一直不消褪,那就应该警惕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了。
国内外很多荟萃研究都曾提到,如果出现从耳廓前侧(耳轮脚附近)斜向后下方延伸,长度超过耳垂总长三分之一的明显褶皱的时候,此类人群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远远高于正常人群。这主要与该部位作为动脉末梢区域,一旦出现血管弹性下降或血流灌注异常,就有可能出现该类面相。
同时,在中医理论中该部位还常常被称为"肾之窍",像耳门、听宫等穴位都是肾经必过之处,所以当听力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可能是肾功能出现了问题。
当然除了肾脏之外,它的颜色变化还可能提示多系统的健康状况。就比如耳廓颜色不是正常的肉粉色,而是偏白,就可能提示患者存在低血压、贫血等问题;如果过于红,则可能存在血压异常;如果红的发紫,那可能意味着存在心肺功能不全,要是同时出现了呼吸困难,那就极有可能出现了心肺衰竭。
面相六:脸色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人体全部经络的血气皆上于面,正常情况我们的面色是微黄中透着红润的光泽感,如果面色变得不自然,偏冷白,往往暗示着气血的亏虚。这种情况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患者,他们的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皮肤就会失去血色;而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则是由于代谢减缓;慢性肾病患者则是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同样可能会出现此种面相。
而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血管张力异常,或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所引起的代谢亢进,则会表现出一种持续性面色过于红润的面相。
当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血液氧合不足,心力衰竭引起的泵血功能下降,组织灌注不足等,就会出现面色青紫的面相;如果同时伴有口唇青紫,那就代表着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缺氧。
如果面色晦暗发黑,皮肤变得毫无弹性,则需要警惕慢性肝病,超过三分之一的肝硬化患者都会出现此种面相,究其原因就在于肝脏解毒功能严重受损,会使黑色素代谢异常和毒素沉积。
类似还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患者,他们的面部会出现青铜色色素沉着。而当面色突然转为橘黄色,伴随眼白发黄时,往往意味着胆红素代谢出现严重障碍,可能是胆道梗阻或急性肝炎的表现,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总而言之,眼、鼻、嘴、耳、面的异常变化都可能是疾病释放出的早期信号,我们应该养成定期对镜观察的习惯,尤其是年过四十岁的中年人。同时,我们也常会听到“面由心生”,所以生活中,想要提高健康寿命,不妨长期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1]张惠东,董宝强,林星星.基于《黄帝内经》理论探讨情志与经络的关系[J].中国医药学报, 2018, 000(10):3.
[2]陈小野.面相体态里的长寿秘密[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1):2.DOI:CNKI:SUN:JTKL.0.2017-01-092.
[3]曹京敏.相由心生——五脏健康写在脸上[J].现代阅读, 2017(10):2.
来源:医者科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