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里的斋宫,为何改为庆成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18:26 2

摘要:在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的先农坛,有一片明清皇帝躬耕的耤田。作为“井田制”中公田的延伸,耤田起源于周朝,是以农为本治国理念的体现。到了清朝,耤田被规范为一亩三分,俗语“一亩三分地”便由此而来。皇家的一亩三分地划分为十二畦,中间的三畦由皇帝躬耕,其余九畦由王公大臣代

在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的先农坛,有一片明清皇帝躬耕的耤田。作为“井田制”中公田的延伸,耤田起源于周朝,是以农为本治国理念的体现。到了清朝,耤田被规范为一亩三分,俗语“一亩三分地”便由此而来。皇家的一亩三分地划分为十二畦,中间的三畦由皇帝躬耕,其余九畦由王公大臣代耕。因此,耤田为礼仪性田地,是“敬天勤民”的象征。

庆成宫正殿

耕耤礼程序严格,分作斋戒、祭祀先农、扶犁播种等若干环节。先农坛建有斋宫,以便皇帝在耕耤礼之前住宿斋戒。有趣的是,斋宫建成后,皇帝并未在那里住宿斋戒,那里成了庆贺耕耤礼圆满成功的地方。于是,清代乾隆年间,斋宫顺理成章地更名为庆成宫。

斋宫并非斋戒处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天顺二年八月己亥,建山川坛斋宫。遣工部尚书赵荣祭司工之神。”山川坛,明万历四 年(1576年)改称先 农坛。由此可知,先农坛斋宫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目的在于为皇帝提供耕耤礼之前的斋戒场所。

作为一种传统礼仪,斋戒是祭祀或典礼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戒酒、戒荤、戒色、沐浴更衣等方式,节制欲望,洁净身心,以表达对神祇的虔诚。然而,史料中并没有皇帝在先农坛斋宫住宿斋戒的相关记载。

那么,先农坛耕耤礼之前,皇帝在哪里住宿斋戒呢?据史料记载,是在与先农坛咫尺之遥的天坛斋宫。《明会典》卷八十一写道:“凡致斋,大祀三日;中祀二日;降香一日。传制遣官前一日,沐浴更衣,处于斋宫,次日还宫。”这里的“斋宫”即指天坛斋宫。有人说,先农坛斋宫建成初期,皇帝曾在那里住宿斋戒,但这种说法缺乏史料依据。没有皇帝住宿斋戒的先农坛斋宫,功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到了清雍正年间,紫禁城内的斋宫建成后,先农坛斋宫更是有名无实。

尽管如此,这座斋宫依然是先农坛内等级最高的建筑群,具有天子宫殿的鲜明特征。斋宫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为外宫门、内宫门、正殿、后殿,两殿中间院落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配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建有250平方米月台,周围安装汉白玉栏板及云龙望柱。正殿后檐明间设置4扇隔扇门通往后殿。后殿又称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配殿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悬山卷棚顶,绿琉璃瓦屋面,内饰龙锦枋心彩绘。正殿、后殿采用庑殿顶结构,覆盖绿色琉璃瓦,梁枋饰以金龙和玺彩绘,窗花为三交六椀菱花图案,殿内天花板为金色团龙图案,展现了明代皇家建筑风格。豪华气派的精美建筑,使先农坛斋宫成为城南独具风采的“小皇宫”。

这座小皇宫的功能改为庆贺场所之后,文武百官在这里向皇帝祝贺耕耤礼的顺利完成,皇帝则赐茶果答谢。就是说,当皇帝与群臣出现在斋宫时,耕耤仪式已临近尾声。

乾隆二十年(1755年),对斋宫连廊与墙体进行了改建,将两道宫墙由游廊式改建为单墙体,外道宫墙西北角增建一座辇房,用于存放御辇。宫前广场西南角的鼓楼拆除,东南角的钟楼虽然保留,但钟楼围墙拆除。改建后,斋宫更名为“庆成宫”,意为庆贺耕耤礼成功的宫殿。至此,这座小皇宫的功能名副其实。

另建斋宫有隐情

先农坛斋宫是明英宗朱祁镇下令修建的,但他并未在此住宿斋戒。先农坛耕耤礼之前,他住宿斋戒的地方是天坛斋宫。

天坛与先农坛同为明清时期皇家祭祀建筑群,天坛祭天,先农坛祭农神。两坛均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对称布局,以体现“祭天敬农”的礼制思想。先农坛与天坛的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可谓近在咫尺。当时,先农坛祭祀所用的祭品由天坛牺牲所供给,敬神的祀乐祀舞由天坛神乐观道士道童演出,天坛的斋宫、牺牲所、神乐观,同时承担着先农坛的部分祭祀职能,尤其是皇帝的住宿斋戒,因为那时先农坛没有斋宫。

耤田旁边的观耕台

既然天坛斋宫能够解决耕耤礼前的斋戒问题,为什么明英宗朱祁镇还要在先农坛另建斋宫呢?厘清这个问题,不得不说土木堡之变和明英宗朱祁镇的特殊经历。

在《中国历代纪元表》上,明朝有两个明英宗,这两个明英宗为同一人——朱祁镇,而在两个明英宗之间,夹着一个明代宗——朱祁钰,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他率领的大军行至土木堡(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时,遭到瓦剌军伏击。因情报失误、粮草不足及指挥不力,明军大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剌以朱祁镇为人质,试图胁迫明朝妥协。为稳定局势,朝廷拥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次年改元景泰,而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

景泰元年(1450年),朱祁镇被瓦剌放回北京后,幽居南宫(今南池子大街普度寺)。景泰八年(1457年),在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之际,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撞开宫门,扶朱祁镇上辇,进入奉天殿后再次登基,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朱祁镇再次登基后,成为明朝唯一两次登位的皇帝。

重新执掌明朝江山的朱祁镇,对他的弟弟朱祁钰憎恶至极,对他曾经斋居过的天坛斋宫也心生反感。天顺二年(1458年),当他第十一次大祀南郊,再次住宿天坛斋宫时,蓦地萌生了在先农坛另建斋宫的念头,并迅速大兴土木。事实上,朱祁镇的这个决定有点情绪化,也许他日后又有悔意,所以先农坛斋宫建成后,他并未在那里住宿斋戒。

朱祁镇不在先农坛斋宫住宿斋戒的另一个原因,据说是安全隐患。譬如,天坛斋宫的两道宫墙敞廊建在宫墙外侧,而先农坛斋宫的两道宫墙敞廊建在宫墙内侧。另外,先农坛斋宫没有像天坛斋宫那样构筑两道宽阔的御河。这样,对斋宫守卫极为不利,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或许正因为如此,后来的皇帝也未在先农坛斋宫住宿斋戒。

耤田躬耕轶事多

先农坛斋宫建成后,一直名实背离,名为斋戒场所,实为庆贺之地。直到清乾隆二十年(1755),将斋宫更名为庆成宫后,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才名副其实。皇家的耕耤礼圆满完成后,在这里举行庆贺活动,皇帝向群臣赐茶及茶点,君臣在庆成宫正殿的月台上饮茶谈笑,憧憬秋季的收成。

那么,皇家的耕耤礼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皇帝斋戒完毕,首先在先农坛祭祀神农氏及诸农神,以表达对农业的重视。然后,身穿躬耕服,接过包金雕龙的黄色木犁,在24名耆老的簇拥下,完成三推三返的象征性耕作。木犁翻开的泥土,寓意“敬天法祖”,也是“以农立国”的标志。躬耕后,皇帝登上观耕台,观看大臣及农夫完成剩余耕作,以体现君臣协作的农耕模式。

先农坛内的明清耤田

就农业生产而言,皇帝的躬耕不过是一种花架子,有点作秀的意味。尽管如此,有的皇帝依然假戏真做,有板有眼。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在耤田躬耕时,狂风骤起,接着便是一阵急雨。群臣劝他到具服殿暂避,他却执意完成全部仪式,直至龙袍被雨水浸透。风雨交加中,嘉靖皇帝一丝不苟,将“三推三返”的古礼演绎得淋漓尽致。

另一位认真的皇帝是清世宗胤禛,即雍正皇帝。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十九日,雍正皇帝首次躬耕耤田。那天,耤田里停放着一架特制的黄色木犁,黄牛左边站着户部尚书,右边站着顺天府尹。东西各有六架套着黑牛的红色木犁,那是为亲王、大臣从耕准备的。雍正皇帝接过顺天府尹呈上的鞭子,左手执鞭,右手秉耒,推了三下之后,又加了一下,以示“劝农至意”。然后,他登上观耤台,看着亲王、大臣逐一行“五推”、“九推”之礼。此后每年二月,他都到先农坛耤田躬耕,为后世皇帝做出了表率。

雍正的认真,也许与他的父亲有关,因为康熙皇帝对耕耤礼格外重视。耕耤礼之前,康熙皇帝在西苑丰泽园反复演练,以确保躬耕大典的顺利完成。丰泽园内有他的十亩试验田,他把学到的种田本领应用到实践中,培育出了水稻优良品种——御稻米。这种通过穗选法由河北玉田稻改良而成的水稻品种,米粒微红,气味芳香,而且耐寒早熟,“六月下旬成熟,一岁两熟”。现在,御稻米的种植技术成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密一疏,耕耤礼也有意外情况发生。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耤田里的嘉庆皇帝一手扶耒,一手举起鞭子吆喝耕牛时,耕牛却无动于衷,就像聋了一样。任凭鞭子抽打,依然一动不动。原本庄重的耕耤礼,顿时乱了阵脚。皇帝震怒,百官战栗。此后,顺天府尹及下属对耕牛的选拔和训练更加严格,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