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汉寿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凭借扎实的专业水平与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血涂片镜检精准“捕捉”疟原虫,为一例特殊感染病例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再次彰显了基础检验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在医学检验的方寸之间
一张薄薄的血涂片看似平凡
却常常成为破解疑难病症的“关键密码”
... ...
近日,汉寿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凭借扎实的专业水平与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血涂片镜检精准“捕捉”疟原虫,为一例特殊感染病例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再次彰显了基础检验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病例回顾
四岁的兮兮(化名)暑期随家人从非洲回到汉寿老家,这本该是一段充满欢声笑语的团聚时光。然而,返乡后不足三天,兮兮突发高热,体温反复波动。家长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便自行给孩子服用了退烧药和感冒药。然而连续两天用药后,不仅发热症状未见缓解,孩子的精神状态也每况愈下。
心急如焚的家长带着兮兮来到汉寿县人民医院儿科门急诊。接诊医生详细询问得知兮兮近期有非洲旅居史,立刻引起了高度警惕——非洲是疟疾高发地区,而反复发热、精神不振正是其典型症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生高度怀疑孩子感染了疟原虫,随即安排血常规检查并加急进行疟原虫快速检测。
检验师熟练制备血涂片,置于油镜下仔细观察,只见数不清的红细胞铺满视野,检验师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在细胞间快速而有序地“搜索”。最终,在成百上千的红细胞中,一些形态特殊的病原体被精准锁定,这些淡紫蓝色病原体呈特征性环状结构——这正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早期形态“环状体”。检验师第一时间将“疑似疟原虫感染”的初步结果反馈临床,为后续诊断抢占了先机。
(红色箭头均为疟原虫环状体)
为明确诊断,医院迅速将样本送至疾控中心复核,最终确诊兮兮感染的是恶性疟原虫——若诊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这份及时而关键的诊断,为后续的抗疟治疗赢得了时间,也为兮兮的康复筑牢了基础。
一张小小的血涂片,承载的是精准诊断的使命;一次及时的镜检,守护的是生命健康的底线。汉寿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始终以这份专业与坚守,让小小的血涂片绽放出大大的能量,在守护群众健康的道路上,步履坚定,从未停歇。
关于疟疾,这些知识要知道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少数可经输血、母婴传播。其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伴头痛、乏力、呕吐、食欲不振及四肢关节酸痛等,民间俗称“打摆子”,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流行。
二、疟原虫有哪些种类?
常见的疟原虫有四种,其中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危害最大。恶性疟原虫是最致命的疟疾病原体,在非洲大陆流行最广;间日疟原虫则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之外多数国家的主要病原体,此外还有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疟疾诊断“金标准”,具有经济、简便、快捷的优势。它不仅能确认疟疾感染、判别虫株,还能识别疟原虫发育阶段和密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关键依据。
三、疟疾的病程与治疗
疟疾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潜伏期(疟原虫侵入人体到首次发病,通常10-15天,恶性疟较短,间日疟可达数月);
2、发作期(典型表现为“寒战→高热→出汗”周期性发作,恶性疟发作不规则,间日疟为48小时,反复发作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并发症);
3、再燃与复发(治疗不彻底时,残存疟原虫可能“卷土重来”;间日疟、卵形疟还可能潜伏在肝细胞中,日后再次引发症状)。
疟疾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包括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喹啉衍生物和抗叶酸类药物等。需注意的是,青蒿素类药物不能作为预防药使用;患者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完成全程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确保疟原虫被彻底清除。
出入境人员防护要点
1.出行前“做功课”: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情况(如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拉丁美洲等为高风险区),提前咨询疾控部门或医生,按需服用预防药物;
2. 旅途中“防叮咬”:疟疾由蚊子传播,应尽量避免被叮咬,可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睡觉时挂防蚊蚊帐,穿长袖衣裤,尤其在蚊子活跃的清晨、傍晚和夜间减少户外活动;
3. 回国后“细观察”:疟疾潜伏期长短不一,回国后3个月内若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不适,务必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境外旅居史。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汉寿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聂凤
(编辑YT)
来源: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