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谨防AI滥用成为网络信息污染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16:26 2

摘要:几个月大的婴儿忙着做家务,氛围感女孩分享穿搭美学,精神矍铄的老人传授养生秘诀……打开各大社交媒体,总能刷到这类AI生成视频。媒体调查发现,其中大量账号都是利用技术造假博眼球,以达到快速起号变现的目的。

几个月大的婴儿忙着做家务,氛围感女孩分享穿搭美学,精神矍铄的老人传授养生秘诀……打开各大社交媒体,总能刷到这类AI生成视频。媒体调查发现,其中大量账号都是利用技术造假博眼球,以达到快速起号变现的目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AI 作品的形态愈发多元。过去,发布一个视频可能需要真人出镜、素材剪辑、特效制作等多个环节,如今在软件上输入关键词即可迅速生成画面,哪怕根本不符合常识逻辑,但粗看起来也能做到细节满满、衔接丝滑。若这种作品用于自娱自乐倒也无可非议,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显然将其作为行骗的利器。此类视频为了引流,往往走猎奇低俗、挑动对立的路子,任由这种虚假信息泛滥,将极大扰乱网络传播秩序。

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相关规定早已明确,无论文本、音频、视频还是虚拟场景,都必须“在适当位置添加显著的提示标识”。但在具体实践中,随着AI起号成为产业链,利益环节更多了,绕过规则的手段也迅速升级。调查发现,很多账号背后都有专业平台操控。这些平台不仅以“条条爆款”为噱头吸引普通人买号、买教程,还宣称,“从直播间搭建、选品策略、话术设计到违禁词规避等,我们有一套运营体系,学员照葫芦画瓢就行。”由于AI生成效率高、成本低,就算被发现造假,大不了换个“马甲”重来。

从视频带货到爆款文章,AI生成内容在网络空间的占比越来越大,人工智能治理已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深刻的价值课题、安全问题。目前,各大平台都已上线AI检测工具,但“先发后审”的滞后机制明显给造假留下了空子。能否将关口前移对相关内容有所过滤?能否从推广商单、购物链接入手切断AI起号的利益链条?能否对那些教人“制造爆点”的课程进行限流?这些都考验着平台营造健康内容土壤的决心。当然,随着信息来源愈发庞杂,即便日常冲浪也离不开一定的媒介素养,对于那些看似热情的推销、知心的陪聊,大家还是要擦亮双眼“多长点心”。

引导技术向善,最重要的是划定底线红线。以法治方式治理AI技术滥用之乱,才能让其成为服务于人的工具,而非坑人害人的利器。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