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如何实现10倍资源拓展、10倍效率提升及10倍业绩达成?本文将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以及如何准确找到适合的AIAgent场景,助力企业在这个智能化时代实现全方位的突破与发展。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如何实现10倍资源拓展、10倍效率提升及10倍业绩达成?本文将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以及如何准确找到适合的AIAgent场景,助力企业在这个智能化时代实现全方位的突破与发展。
10倍资源拓展*10倍效率提升*10倍业绩达成,想想都刺激!
如何达成,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要盲目的为数字化而数字化。首先是意识的转型、其次是机制的转型、最后是工具的转型。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受外部舆论挟持,盲目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只能是劳民伤财、南辕北辙。二是,真正利用好大模型的赋能,但不是拿着大模型的锤子去找应用场景的钉子。一定要要跨过大模型应用的4个坑,找到真正的需要AIgent的场景。什么是刚需场景(高频、重复、繁琐的事情并且可以得到业务持续反馈的场景)?什么是坑(1、2、3、4)?后面会详细展开。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公司自上而下的事情,不是一个具体上什么系统的事情。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换代,而是企业战略思维、组织形态和商业逻辑的重构,要去做流程再造,去做模式的再造,也做组织的再造。
一、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其中核心的核心包括5个。
第一个是以客户为中心,为10倍业绩打下基础。 这意味着所有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的设计都要围绕客户需求展开。但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最基本的前提是:你必须要知道你的客户是谁,以及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以全球领先的快时尚零售巨头(如优衣库或Zara) 为例。他们拥有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和强大的品牌效应,看似“不愁卖”。但他们为什么持续投入巨资建设强大的会员体系和数字化平台(如APP、小程序)?为什么优衣库会精心设计其“掌上旗舰店”,鼓励用户注册会员、提供偏好信息?为什么Zara能实现“小批量、多批次、快速迭代”的生产模式?
核心目的就在于深度触达和识别客户。 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产品卖出去了,更要精准知道:谁买了(用户画像:年龄、地域、消费能力、风格偏好)?在什么场景下 买的(线上/线下、搭配了什么)?为什么买(被哪类设计、促销或内容打动)?后续反馈如何(评价、退货原因)?
通过构建这种深度的客户认知,企业才能实现:
精准营销与服务、敏捷的产品开发与供应链优化、构建直接客户关系,抵御渠道风,并创造超越交易的体验, 提供基于个人偏好的增值服务。
试想,如果连客户的基本画像和行为偏好都模糊不清,所谓的“以客户为中心”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深度、动态的客户洞察,是以客户为中心数字化转型的基石。
第二个是打造以数据为驱动的核心产品,10倍效率提升的重要基石。这要求建立实时决策引擎,将数据分析转化为商业动作。
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如何搭建我们的产品,注意,我们不要做项目,而要做产品。项目最终都会无人问津,产品是会融入业务,是会取代业务的环节和工作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产品上线后,产品的使用率、满意度的考察,非常关键,这是推进业务和提升产品的重要抓手。
以数据为驱动,这意味着任何关键决策——无论是新产品开发方向、营销活动策划、促销力度与范围、渠道资源投放、供应链优化,还是门店选址与运营效率提升——都必须有坚实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撑和驱动,而非仅凭经验或直觉。
传统零售巨头沃尔玛的”飓风预测模型”更具戏剧性,通过分析收银数据发现,飓风来临前24小时,手电筒与蛋挞销量呈现0.89的强相关性,据此调整应急商品组合策略,单次飓风季额外创造1200万美元营收。
这些案例印证:真正的数据驱动不是事后分析,而是构建”感知-决策-执行”的实时闭环。
第三个是核心是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实现10倍资源互补。因为深度服务客户必然涉及多样且复杂的需求,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全面满足。
通过主动整合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与能力(如华为的“1+8+N”全场景智慧生活生态,连接丰富的硬件与软件服务商),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远超自身边界的、无缝衔接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和卓越体验。
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粘性,更能共同创造增量价值,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壁垒。因此,将生态构建与管理能力视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能力至关重要。
第四个是打造云组织资源,实现10倍资源扩展。构建‘云组织’能力——它能让你突破固有边界,实现超10倍资源的弹性拓展。
想想云计算的核心优势:按需取用、快速扩展。组织资源管理同样可以借鉴。固守传统雇佣模式,意味着资源上限清晰可见,成本高企且难以应对爆发式需求。而‘云组织’的精髓在于:你的核心团队是锚点,但你的资源池是整片市场。
举个现实的例子: 我曾管理一支百人的IT团队。但我们的目标不是再招九百人,而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千人级资源网络’的核心节点。
那‘缺失’的九百人在哪?就在广阔的市场生态里——无数的专业服务商、自由专家、创新工作室。我们主动连接这些外部伙伴,深度了解他们的专长与动向。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组织形态的重构。构建‘云组织’,就是让你的企业具备在核心能力基础上,按需调用海量市场资源的能力,实现真正的资源弹性与无限可能。”
第五个是AI赋能,实现10倍效率提升,这部分非常重要,下面单独出来一个片段,重点介绍。
二、大模型赋能的避坑和提升1、避坑
现在好多企业搞了几年 AI,却还是没搞明白大模型在自身业务场景里到底能派上什么用场。我调研了几十家企业,发现大模型在企业落地得经历四个阶段。
刚接触大模型那会,企业就像拿到了一把万能锤子,看啥都像钉子,恨不得马上敲一敲。各种 AI 工具都想去试试,会议纪要、PPT 绩效评语,甚至工程图都想用大模型来画,兴奋得不行,感觉自己站在了时代的顶峰。
可到了第二个阶段,问题就来了。在实验室里,敲敲“钉子”好像啥都能搞定,可一到实际生产环节,就洋相百出。知识库不准,问的问题答非所问,工作流半自动半人工,大量返工,协同成本还更高。说正确率有 90%,可那不对的 10%根本不知道在哪儿,还不如自己干。
接着进入第三个阶段,企业开始面对现实里那些难搞的“钉子”,可手里的大模型这把“锤子”却不太好用。好不容易识别出了业务关键点,知道哪些流程要自动化,哪些环节重复率高,哪些知识能沉淀成私有库,可大模型根本不懂公司的业务、部门术语,也不理解企业内部语境。
想让它智能审图,它却不识图;想让它优化设计流程,又卡在提炼任务意图这一关。这时候才明白,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大模型这把“锤子”本来就不是为这么复杂的“钉子”设计的。
那怎么办呢?就到了第四个阶段,企业一边敲“真钉子”,一边造“好锤子”,这才是 AI 真正落地的时候。企业不再一味追求模型有多强,而是回到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上。一边识别真实高价值的场景,一边不再指望靠一个大模型包打天下,而是围绕业务需求做定制化模型训练,搭建知识库,设定约束流程,打通数据入口。
但很多公司现在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光喊口号。真正走到第四个阶段的,才算是把 AI 当成了生产力工具。别光看别人说 AI 重构生产力,得想清楚自己要的是炫技的 AI,还是真正能用的 AI。
2、提升
那站在 2025 年下半年这个时间点,企业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大模型更容易落地、看到效果呢?
首先得搞清楚该做什么,也就是选对应用场景。AI 能做的事儿很多,从流程优化到业务创新,几乎每个环节都能插一脚,但资源有限,必须选对需求。
第一阶段最适合做的,就是那些重复性高、业务部门自己都不想做的工作。因为 AI 效果有不确定性,需要业务方持续配合打磨产品,如果业务方排斥、不愿意配合,项目基本就很难落地。
像会议纪要生成、合同审核、业务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报表生成、常见问题回答等,这些高频、耗时又重复的工作,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最近美国硅谷有个“AI automation engineer”的岗位特别火,就是专门挖掘企业内部这些重复性高、产出价值低又影响效率的工作场景,然后用 AI 自动化工具和工作流优化,让员工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
怎么找到这些有价值的需求呢?有个简单办法,让集团各部门梳理出最不愿意做、最花时间的重复性工作,IT 和科技部门汇总后,请专业团队做可行性评估,看看哪些能做且有效果,哪些暂时不适合。经过几轮商讨和验证,筛选出真正值得做的场景,列个清单。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这些智能体在哪用?一种方式是把智能体直接集成到现有的业务系统里,像 OA、ERP 等系统。这样员工使用方便,不用额外学习或切换平台,在熟悉的工作界面用 AI 工具,效率高。不过系统集成成本高,前期投入和改造周期长,适合中后期逐步推进。
另一种方式是搭建智能体门户平台,也就是智能体工作台,员工通过统一入口按需选择智能体工具。这种方式部署快、灵活性高,适合初期试点阶段快速推进验证。
除了员工使用,管理层也关心智能体的使用情况和日常决策,所以像宏观指标分析、可视化大屏和看板这些功能也很重要,既能实时呈现数据报表,让智能体应用效果一目了然,又能为后续资源投入和推广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第一阶段落实好,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重点转向更具深度应用价值的智能体。
第三个问题是,智能体多了该怎么管理。第一期可能只有十来个智能体,但随着业务深入,很快集团下的智能体可能达到几十个、上百个甚至上千个同时运行。
这时候权限怎么分、数据安全怎么保障、计算资源怎么弹性调配、怎么让智能体不乱回复,都得提前规划好,这就需要一个智能体中台来统一管理所有智能体的生命周期、权限控制、数据安全、资源分配等。
企业要想让大模型真正落地,就得一步一个脚印,从识别场景到选择应用方式,再到做好智能体管理,这样才能让大模型从“炫技”的工具变成真正的生产力。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