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竞技体育,不只是拼技术和体能,聪明的战术、心理博弈,甚至一些让人争议的举动,也可能左右最后的结果。
现在的竞技体育,不只是拼技术和体能,聪明的战术、心理博弈,甚至一些让人争议的举动,也可能左右最后的结果。
文案:林凌 编辑:林凌
在这场并不算漫长的比赛中,王楚钦的状态起伏很大,开局慢热,但越打越入戏,连续追分的过程,几乎把所有人的心拉到了嗓子眼。
对面站着的,是不久前状态火热的张本智和,比赛打到第六局,王楚钦整个人完全热起来了,追分气势正盛,这时候,场上却发生了一个让气氛骤然凝固的插曲,张本智和申请了医疗暂停。
赛后,不少人都觉得这一次暂停成了比赛的转折点,理由并不复杂:在乒乓球赛中,节奏和心理状态有时比技术还重要。
当你气势如虹的时候,突然被迫停下来,不仅手上的热度没了,心里的专注感也很难完全续上。
这一次中断,直接切断了王楚钦的连贯进攻节奏,而暂停回来之后,局势已经不同。
事情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医疗暂停的申请有着明确的规则,它必须基于实际的身体状况。
张本智和在用完了规定的战术暂停次数后,这个医疗暂停显得更敏感了一些,毕竟,从转播画面上,大家看到他在暂停回来后跑动依旧轻快。
完全不像刚刚接受了长时间理疗、无法坚持的样子,这让很多人怀疑,这一次是不是真的“膝盖出了问题”。
张本智和在赛后的解释,是这样的:王楚钦去换衣服的时候,他坐了大概两分钟,站起来的时候,不小心扭到了膝盖。
事实上,在第四局、第五局时,他已经让按摩师帮自己按过,而到了第六局4-2领先时,疼痛感变得强烈,让他觉得必须停下来处理一下。
这是他给出的版本,言下之意,医疗暂停不是战术,而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可球迷的质疑并没有因为这番解释而平息,第二天,日本媒体在自己的赛后报道里,用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表述,他们承认,这次医疗暂停在节奏上的确干扰到了王楚钦。
换句话说,至少在客观效果上,这个暂停成了不容忽视的比赛拐点,如果没有它,比赛会不会走出完全不一样的结局?这成了悬在每个人心里的问号。
全场比赛回顾来看,王楚钦虽然进入状态较慢,前三局落了下风,但到了后半程,他逐渐打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攻击性,接连拿下两局,场面完全翻转过来。
当时的势头很明显,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得出来,他还有可能完成逆转,可惜,第六局的暂停打碎了这种势能。
有球迷说,这一局是王楚钦输得最冤的一局,也是整场输得最冤的一场,因为论硬实力、状态调整能力,他并不输给张本智和。
甚至连部分业内人士也认为,在没有那次暂停的情况下,王楚钦获胜的可能性要更大。
暂停回来后,张本智和的跑动、击球、反应速度,看不出丝毫受伤的不便,许昕在解说中直接表达了震惊,很少有人能在真正受伤后,仅仅几分钟的处理,就恢复到几乎满血的状态。
这样的反差,只会让战术暂停的猜测更有市场,毕竟,竞技体育中并不缺少所谓的“聪明暂停”,只是很少有人在赛后直言不讳承认。
如果张本智和在夺冠的那一刻,能够选择另一种态度,对着镜头坦坦荡荡地说一句,是的,我用了点战术上的小聪明,或许球迷对他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坦诚本身,有时比结果更能赢得尊敬,可惜,他选择的是坚持用“受伤”来解释一切,这反而让人觉得疏远。
体育不只是比分上的胜负,更有关乎人心的输赢。对于一个年轻的运动员来说,或许他觉得战术上的取舍无可厚非,可观众往往看重的是一个选手在压力下展现的气度和担当。
赢固然可喜,但如果赢得不让人服气,那金牌的光泽也会打折扣。
张本智和还年轻,他的职业生涯还有很多高光时刻等待书写,眼下这个冠军,只是一个商业赛的奖杯,还不是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这样分量十足的荣誉。
如果未来某一天,他能在这些赛场上登顶,或许这种高调庆祝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但在此之前,学会以更谦逊、更开放的姿态站在赛场中央,可能比任何一次漂亮的扣杀都重要。
他并不是一个与中国乒乓圈隔绝的选手,长期以来,他深受中国乒乓环境的影响,也了解这里的文化和观众心理。
他也清楚,如果想要在中国的职业联赛中站稳脚跟、赚取商业价值,球迷的好感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公众记忆很长,也很挑剔,一个冠军可以带来掌声,但赢得持久尊重,要靠长期的行为积累。
或许从竞技的角度,张本智和的这一次暂停没有违背规则,但它触碰到了观众对体育精神的敏感线。
毕竟在看台上、在屏幕前,大家最享受的,是选手们在力与力的正面交锋中迸发出的火光,而不是在中断与等待里消散的热度。
王楚钦的这一场失利,带着太多的“如果”与“不甘”,而这一场胜利,对于张本智和来说,也并非百分之百的荣耀。
他们各自的路还很长,希望下一次在赛场中央,我们看到的是更纯粹的竞技和更坦荡的对手。
因为比分终会被遗忘,但那一刻留在观众心里的印象,会陪伴他们很久很久。
信息来源: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