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子午岭人的口述史——《那道岭 那抹绿——子午岭林业人创业史》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14:56 2

摘要:横亘陕甘两省的子午岭,绵延八百里,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的天然次生林,为黄土高原遮蔽风沙、涵养水源,树起一道绿色屏障,蓄起一座天然水库,是关乎黄土高原气候水土、生存发展的生态林。

横亘陕甘两省的子午岭,绵延八百里,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的天然次生林,为黄土高原遮蔽风沙、涵养水源,树起一道绿色屏障,蓄起一座天然水库,是关乎黄土高原气候水土、生存发展的生态林。

子午岭属于甘肃的部分,全部在庆阳市境内,横跨正宁县、宁县、合水县、华池县,面积达700多万亩。

子午岭是天然林、生态林,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是历史文化之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蕴藏。轩辕黄帝在子午岭上往来迁徙,披荆斩棘,播撒华夏文明的火种。《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即子午岭,民间也叫“圣人条”。圣人就是指黄帝。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修筑的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从秦都咸阳直达内蒙古边地,就从子午岭的主脊上蜿蜒而过。

子午岭曾经是一个通达繁盛之地,至今还留存有大量的兵站、烽燧遗迹以及寺院、石窟、佛塔,记录着历史的烟云和文化的绚丽。

子午岭也是一块红色热土。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驱,在子午岭梢林的掩护下,发展革命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在子午岭深处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唱遍大江南北的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就诞生于子午岭中。

物换星移,世事更替。子午岭逐渐远离了金戈铁马、枪林弹雨,也远离了车水马龙、烟火钟鼓,变得寥落萧条,成了偏远、闭塞、落后之地。

1954年,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发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大批的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河南、山东等地,奔赴大西北,组建农垦兵团,开进子午岭,养护森林,植树添绿。

那个时候的子午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大家在这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守着满山的树木,却没有房屋,只能挖窑洞居住;那些从没有住过窑洞的人,躺在土炕上,望着窑顶巨大的裂缝和摇摇欲坠的大土块,吓得彻夜难眠。山里没有其他粮食,只能吃玉米。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凉了以后坚硬无比,被形象地称为“铜锤”,这是他们日常的主食。上山劳动的时候,也只能带着这样的“铜锤”,喝口凉水吃口窝窝头,凑合着就是一顿饭。山里不通电,没有像样的路,与外界基本隔绝,尤其是暴雨和大雪之后,几乎成了孤岛。没有外人造访,野狼倒是经常出没,伤害人畜。在子午岭生活,要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狼斗。

随着一些职工结婚生子,一些家属随迁,农垦队伍越来越庞大,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林二代”出生以后,需要接受教育,却没有学校;因为没有可靠的水源,大骨节病、克山病、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广泛流行,却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办法,许多孩子落下了终身残疾。

经过70年自强不息的接续奋斗,林场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颁布,庆阳市还实施了“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子午岭现在已经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是黄土高原上闪耀的绿色翡翠。

怀着支援大西北建设的青春热血,奔赴子午岭的“林一代”,已经退休,他们或回归故里,或扎根当地,安享晚年;“林二代”成为子午岭林业建设的主力军;“林三代”正在蓬勃成长,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之才。他们在这片深山老林里,吃过苦、流过汗,有的人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但是,如今无论身在哪里,这片绿林,这块热土,都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地方,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

本书作者武筱婷和刘明昊是一对母子,武筱婷正是在子午岭长大的“林二代”。她原来在市上的国有企业上班,后来下岗,生活极为艰辛不易。因为她在企业做过新闻宣传工作,是子午岭里走出的“笔杆子”,“林一代”先辈嘱托她要把子午岭的创业史、生活史、发展史写出来,留下过去的足迹,留下历史的记忆。她怀着对养育她的这片山林的深厚情感,扛着先辈们托付的责任,抛下家庭的各种繁琐事务,再次走进子午岭,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进一孔孔颓圮的窑洞,走进一所所场院,寻访一个个亲历者。她倾听着,记录着,与受访者一起回忆着,感动着。回来后,又逐个事件逐个人物梳理核实,逐字逐句书写。于是,才有了这本《那道岭 那抹绿——子午岭林业人创业史》。这是一代人的创业史,是子午岭70年的发展变化史,是子午岭人工作生活的口述实录史。

写一本书不容易,写一本记录子午岭70年的口述实录史更不容易,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下岗女工而言,尤其不容易,但武筱婷以她的热爱,以她的执着,以她秉承于“林一代”的顽强精神,她写出来了!她以亲身的生活感受、扎实的采访、丰富的素材、质朴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向读者真实全面地再现了往昔的子午岭、子午岭的往昔。这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武筱婷写作的功底不足,经验欠缺,在布局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但这实在是一部心血之作,感情之作,也是值得一读的纪实之作。

来源:庆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