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4岁女子接触艾滋患者,连续31天服用阻断药,为何还会感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13:59 2

摘要:傍晚的广场舞刚刚结束,邻居们陆续坐在长椅上纳凉,聊天声此起彼伏。有位阿姨突然冒出一句:“你们听说没?一个年轻姑娘明明吃了艾滋的预防药,还是被感染了,这药还能信吗?”

傍晚的广场舞刚刚结束,邻居们陆续坐在长椅上纳凉,聊天声此起彼伏。有位阿姨突然冒出一句:“你们听说没?一个年轻姑娘明明吃了艾滋的预防药,还是被感染了,这药还能信吗?”

这话一出,围坐的一圈人齐刷刷地安静了几秒,旋即开始议论纷纷。

“那药不是很厉害的吗?”

“是她自己不注意吧?”

“是不是药吃错了?”

这些疑问其实很多人都有,尤其是咱们中老年人,既担心下一代的健康,又对新名词新技术不了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心里打鼓的问题:明明吃了阻断药,怎么还会感染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这种被称为“阻断药”的东西到底是啥。

阻断药的正式名称叫“暴露后预防用药”,它不是疫苗,也不是特效药,更不是万能护身符。它的作用,是在已经可能接触病毒后,尽快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的风险。

但这药有几个“门槛”:

第一,得在72小时内开始吃,越早越好。

第二,要连续吃28天,每天都不能落下。

第三,整个过程需要定期监测,不能乱吃一通。

问题就在于,很多人以为吃了就一定不会感染,其实不是。这就像下雨天穿了雨衣,雨衣能帮你挡雨,但要是你站在暴雨中一个小时,雨衣也可能漏水。

所以,那个24岁的姑娘吃了药却感染了,并不一定是药没效,而可能是使用方式、时间点、个人体质等多个原因交织造成的

不少人误以为,只要吃上药,就算晚点也没事。

可要知道,艾滋病毒在进入人体后,最快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开始复制。如果拖到了第三天才吃药,等于病毒已经在体内“安营扎寨”,这时候再吃药,难度就像想把已经煮熟的米饭变回生米。

有研究发现:在接触后2小时内开始吃药,阻断效果最高可达90%以上;超过72小时,基本等于失效。

所以说,不是药不行,而是时间不等人。

很多年轻人看网络上的科普,觉得自己“懂了”,就去药店或者网上自己买药,拿来就吃。

可实际上,阻断药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药,而是一个组合方案,包括两到三种抗病毒药物一起服用,剂量和搭配必须严格。

如果搭配错了,就像用错钥匙开门,不但打不开门,还可能把锁弄坏。

而且,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恶心、头晕、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一旦身体反应太强,又擅自减少剂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吃药不是糊弄饭,凑合不得。

这里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觉得:“接触一次应该没事吧?”

但问题是,艾滋病毒传播的风险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病毒载量(也就是对方体内病毒的活跃程度)、接触方式、是否有伤口、免疫力状态等等。

有时候一次接触也可能中招,有时候多次也未必感染。但谁也不能拿自己的健康去“赌概率”。

就像下棋,高手从不靠“运气”赢棋,而是靠“布局”。

“安全感不是靠运气得来的,而是靠认知与行动建立的。”

我们常说“防患于未然”,真正的重点从来都不是吃药,而是避免让自己陷入“需要吃药”的境地。

安全措施、知情行为、主动检测,这些才是真正让人远离风险的关键。

有些人还是觉得这个话题离自己远,觉得“我们年纪大了,不关心这些”。

但别忘了,现在的社会节奏快,年轻人接触面广,作为父母、长辈,我们不光要关心自己的健康,也要懂一些现代医学常识,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才能说得上话、帮得上忙。

“懂得多一点,不是多事,而是多一层保护。”

说起艾滋,很多人脑海中会自动划定“高危人群”,但现实中,老年人感染的比例其实在逐年上升。

为什么?

一方面,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了,有些人开始尝试新的社交,但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却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很多人觉得“这个年纪了,不用担心这个了”,反而放松了警惕。

国家疾控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比例近年持续增长。

所以我们更该明白,健康无关年龄,只和认知有关。

吃阻断药就像灭火器,在火苗刚刚蹿起时使用,能避免一场大火。

但最好的方式,始终是不让火苗出现

了解艾滋的传播方式,掌握高风险行为的预警信号,对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应该“随身携带”的健康常识。

你可能没法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但你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做他们的“健康导航”。

“人这一生,最值钱的,是你一辈子都背得动的健康常识。”

那个24岁的姑娘的遭遇,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医学不是魔法,药物不是护身符,只有科学、理性、及时的应对,才是应对健康问题的根本。

咱们老年人也别把这事当“年轻人的烦恼”,因为健康知识是跨代的责任,只有人人都懂一些,家庭才能真正少点担忧。

“你了解的越多,生活的底气就越足。”

愿我们每一个人,不管年纪多大,面对健康问题时都能“听得懂、做得到、不慌张”。

参考文献:

[1] 徐佳琪,杨娟,张军. 心理干预对艾滋病暴露后预防的效果研究[J]. 淮海医药,2023,41(5):527-530. DOI:10.14126/j.cnki.1008-7044.2023.05.023.

[2] 首都红丝带网.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J]. 家庭医学,2024(22):63.

[3] 徐杰,张广,董薇. 我国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预防措施的推广应用[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11):1167-1171. DOI:10.13419/j.cnki.aids.2023.11.01.

来源:泌尿外科廖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