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关注上海普陀: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打造机器人成果转化新范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11:56 2

摘要:由沪苏浙皖通过协同立法形成的《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建设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上海普陀区,一个聚焦“中国标准”的创新联合体正在为机器人科技企业提

由沪苏浙皖通过协同立法形成的《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建设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上海普陀区,一个聚焦“中国标准”的创新联合体正在为机器人科技企业提供成果转化的新范式。

以标准认证推动成果转化

今年5月,全球首张人形机器人“中国标准”证书(CR证书)从设立于普陀的上海市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机器人研究院)颁出,标志着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标准化、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成功跻身国际赛道。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最新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和管理实施办法,CR认证不仅是产品质量的“毕业证”,也是产品上市的“许可证”,更是中国机器人对标国际标准、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

正在上海市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里做检测的各类机器人

在机器人研究院已颁发的29张CR证书里,来自长三角的机器人产品占比超过50%。其中,沪宁沿线企业成绩不俗:源自安徽芜湖的埃夫特ER300系列机器人获得CR认证里最高等级的可靠性认证,其超过12万小时的无故障工作时间成为工业机器人行业标杆;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获得洁净级认证证书,意味着南京埃斯顿机器人不仅顺利“毕业”,还拿到了“优等荣誉证书”——在更高等级的环境要求里实现精密操作。

一张张突破性证书颁发的背后,是普陀区深挖机器人“中国标准”,以标准认证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一条技术和市场“双验证”的高效互联通道。

“精准体检”提升中国质量

《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强调,布局智能机器人检测与中试验证平台,重点支持医疗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的多领域融合验证。

机器人研究院作为上海唯一一家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实施载体,牵头设计CR认证体系时,在参考欧盟CE、北美UL等国际标准框架基础上,还增加了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可靠性、智能化等认证,不仅为中国机器人企业创新建立了一套产业化的“通用标准”体系,也为中国机器人赶超崛起开辟了一条与国际接轨的新赛道。

节卡机器人对此深有体会。从2018年和机器人研究院结缘以来,在“中国标准”一次次检测认证下,企业不断打磨技术,刷新了中国机器人赶超国际标准的新速度。“从最初2万小时的无障碍工作时间,到突破3万小时、8万小时,在机器人研究院精准检测、认证分析推动下,我们只用了三年时间。”节卡机器人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障碍工作时间长短是机器人能否取信市场的一大关键指标,无障碍工作时间越长,机器人可靠性便越高,对市场而言就意味着产线报错少、产能更稳定。

“五六年前,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人无障碍工作时间已经达到8万小时,而我们普遍只有不到1万小时。”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田劲松表示,通过“精准诊断、对症下药”,研究院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一条在技术和市场之间的验证通道,帮助企业更快成长、更对市场“口味”。

“节卡机器人在拿下首张协作机器人可靠性证书后,成功出海拿下了海外某汽车巨头的大单。”田劲松说,在中国机器人陆续赶超国际标准后,一个积极信号正在释放——KUKA、ABB等国外企业的全系列机器人也纷纷来到研究院进行CR认证。

“一城一方案”将服务送至“家门口”

近期,普陀区发布相关实施方案,提出聚焦增动能,深化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在拼主动、当链接、强服务、促协同上下更大功夫。在机器人研究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新融合”面向沪宁沿线,以“一城一方案”的精准转化模式开始先行先试。

技术人员为机器人做工业CT检测

在江苏南通,依托海门区正余镇打造的江苏省首个机器人特色小镇产业资源,机器人研究院设立了南通分院,将检测认证这一成果转化助推力送达了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

正余机器人小镇内,不到1平方公里的产业核心区内,集聚了核心零部件、整机研发制造、系统集成等20余家工业机器人链上企业。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龙头企业,主营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部件RV减速机的研发生产。

“减速机的性能测试是产品面市的刚需,南通分院为我们的产品测试提供了家门口的便捷。”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天成介绍,在属地政府推动下,企业和机器人研究院共建了国内首个全综合、全范围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测试实验室,不仅解决了自身发展的业务需求,还为园区相关产业集聚营造了良好发展生态。

除了技术验证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机器人研究院南通分院还持续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助力实现机器人创新应用场景的拓展。

“深入正余镇调研发现,这里的农业生产模式还相对传统,在农村劳动力紧缺、农业用地紧张趋势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实现低劳动成本完成全季节蔬菜种植是亟待解决的困境。”南通分院负责人李大毅说,依托属地企业的制造基础,研究院为当地定制了一整套“绿叶菜无人种植自动化产线”。

这套自动化产线由水培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构成,能供应5万平方米内的绿叶菜种植,实现蔬菜从播种、催芽、育苗、生长到采收、清洗、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项目于今年4月初投产试运行,据估算,到今年底,种植能效将达人工种植的2.5倍。

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普陀区正式发起沿沪宁协同创新合作倡议以来,紧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已梳理形成技术攻关、产业联动、业务对接等162项需求,达成合作项目62项。其中,仅机器人研究院就梳理、排摸、对接了53项沪宁沿线的合作需求。

“上海总院里,为机器人做检测认证是24小时不间断的,机器运转的声音一直在轰鸣。”田劲松期待,这些轰鸣能持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激发出各类创新主体的更大共鸣。

记者:吴振东(新华社)、丁婉星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