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个家长签名,要求换班主任,我果断辞职后,把隔壁中学带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10:37 4

摘要:"李校长,"林砚之打断他,目光落在墙上"立德树人"的匾额上,"我带的班,去年全市语文统考平均分第一,可他们只看得见孩子少做了两套习题。"她想起昨天放学,班长陈默的妈妈拦着她,指甲几乎戳到脸上:"林老师,我们签了名,你要是识趣就自己走,别逼我们去找教育局!"

林砚之将辞职报告放在校长办公桌上时,窗外的玉兰花正落得纷纷扬扬。三十六个家长联名的信纸被她折成整齐的方块,压在报告下方,红色指印像排沉默的惊叹号。

"再考虑考虑?"校长的钢笔在笔筒里转了半圈,"家长们只是觉得你布置的阅读作业太多,耽误了奥数班......"

"李校长,"林砚之打断他,目光落在墙上"立德树人"的匾额上,"我带的班,去年全市语文统考平均分第一,可他们只看得见孩子少做了两套习题。"她想起昨天放学,班长陈默的妈妈拦着她,指甲几乎戳到脸上:"林老师,我们签了名,你要是识趣就自己走,别逼我们去找教育局!"

办公室的挂钟敲了三下,正是她每天带学生读诗的时间。从前这个点,教室后排总会传来窸窸窣窣的翻书声,现在想来,那些被家长投诉"浪费时间"的晨读,或许是孩子们一天里最轻松的时刻。

收拾东西时,课代表抱着作业本进来,本子里夹着片玉兰花瓣。"林老师,"小姑娘眼圈红了,"陈默说他妈妈不是故意的,是被张昊妈妈拉去签名的。"林砚之摸了摸她的头,看见自己办公桌上的绿萝——是开学时转学生王力带来的,他说"老师,这植物好养活,像我"。

走出校门时,张昊妈妈正领着几个家长在宣传栏前张望,看见她,立刻背过身去。林砚之想起上周家长会,张昊妈妈拍着桌子:"我儿子奥数班学费一节课八百,你让他每天写读后感?林老师,你是不是没孩子,不知道升学压力?"

她没解释自己的女儿正在读高三,每晚写完作业,都会和她讨论《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有些偏见,像深扎根须,解释只会让自己更疲惫。

三天后,林砚之出现在街对面的启明中学。这所民办学校因生源差被戏称为"兜底校",校长周明远却在面试时笑得坦荡:"我们不怕作业多,就怕孩子不爱学。"他指着会议室墙上的标语:"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

林砚之接手的初三(2)班,平均分比重点班低了六十分。第一堂课,后排男生就把篮球往讲台上扔:"老师,听说你被重点校赶出来了?"她弯腰捡起球,拍了两下:"能投进三分线的,这周作文可以少写五百字。"

男生们愣住时,她已经在黑板上写下:"今天我们不讲课,聊聊你们最想成为的人。"最后一排的王力突然抬头——他转学来启明后,三个月没说过一句话。

林砚之的课成了学校的奇观。她带学生去公园观察落叶写散文,用数学公式推导诗歌的平仄,甚至把家长会上的争执改编成课本剧。有家长投诉"不务正业",周校长拿着孩子们的观察日记找上门:"您看这篇《蜗牛爬行记》,比上周的作文进步了多少?"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那天,办公室的电话被打爆。初三(2)班的语文平均分提高了二十四分,更让人惊讶的是,有七个学生的作文登上了市报的校园版。王力写的《绿萝》里有句话:"它从不和牡丹比开花,可它的绿,能铺满整个窗台。"

消息传到原来的学校时,陈默妈妈正在给孩子报新的作文班。听说林砚之带的"差生班"出了成绩,她捏着宣传单的手指关节发白——那个作文班的老师,正是当初带头签名的张昊妈妈托关系请来的,一节课收费一千二。

寒假前的公开课,启明中学的阶梯教室坐满了人。林砚之讲的是《岳阳楼记》,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时,王力突然站起来:"老师,我爸爸是清洁工,他每天凌晨扫街,算不算忧天下?"

台下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掌声。林砚之看见后排坐着两个熟悉的身影——陈默和他妈妈。课后,陈默妈妈红着眼圈:"林老师,我们当初......"

"过去的事了。"林砚之递给她一本学生作品集,封面是王力画的绿萝,"教育不是工厂流水线,非要把所有孩子都打磨成一个样子。"

初三下学期,教育局的调研小组来了。他们翻看着林砚之的备课本,发现每一页都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张昊对历史典故敏感,可多引导""李萌萌喜欢比喻,适合写诗歌""王力观察细致,鼓励他写说明文"。

组长感慨:"这才是因材施教啊。"周校长在一旁补充:"她每天放学后都留一小时,给基础差的孩子补课,一分钱没收过。"

中考成绩公布那天,启明中学的校门口放起了鞭炮。初三(2)班有三十一人达到了重点高中录取线,王力的作文得了满分,被市重点破格录取。送录取通知书时,王力的爸爸非要给林砚之鞠躬,这个沉默的男人哽咽着:"我儿子终于敢抬头走路了。"

林砚之站在玉兰树下,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合影。陈默妈妈发来条信息:"林老师,陈默说他想转到启明读高二,您看......"后面跟着个流泪的表情。

她没回复,转身走进教室。黑板上还留着昨天的板书:"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灵魂都找到自己的光亮。"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字里行间跳跃,像无数双明亮的眼睛。

周校长进来时,手里拿着份文件:"区里想调你去重点校当教研室主任。"林砚之笑着摇头:"我还是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她指着窗外正在给绿萝浇水的王力,"你看,他现在能把一盆花养得这么好,比什么头衔都珍贵。"

傍晚的霞光染红了天际,林砚之收拾好教案,准备去参加王力的升学宴。路过原来的学校时,看见宣传栏里贴着新的班主任简介,照片上的年轻老师笑容灿烂,简介里写着"擅长快速提分,所带班级奥数获奖率100%"。

校门口的玉兰花又开了,落了一地洁白。林砚之想起辞职那天,自己也是这样走在花影里,心里却没有现在这般踏实。或许教育的路从来都不拥挤,只是太多人挤在"标准答案"的窄路上,忘了还有一片可以自由生长的原野。

只是她偶尔会想,那些曾经签名要求换老师的家长,在看到截然不同的教育成果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而对于那些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来说,遇到一位愿意看见他们闪光点的老师,又需要多少运气?

如果你是当初签名的家长,会放下身段向老师道歉吗?如果你是被"放弃"的学生,遇到林砚之这样的老师,又能鼓起多大的勇气重新出发?

来源:宋老师–媒体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