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开春,北平城里还飘着硝烟味儿,用"百废待兴"都形容不出当时的穷。刚从巴黎回国的物理学大拿钱三强,找到李维汉开门见山:"我想建个原子能实验室,得要二十万美金。"
1949年开春,北平城里还飘着硝烟味儿,用"百废待兴"都形容不出当时的穷。刚从巴黎回国的物理学大拿钱三强,找到李维汉开门见山:"我想建个原子能实验室,得要二十万美金。"
这话一出口,屋里空气都凝固了。李维汉没吭声,扭头就走了。钱三强心里凉了半截——那时候的新中国,穷得叮当响,连裤腰带都勒紧了。
谁曾想三天后,李维汉又来了,手里捧着一沓子美钞。那钱带着股子霉味儿,湿漉漉的。他说:"这是周副主席特批的,五万块,是库里最后一点儿外汇了。"钱三强接过钱时,手指头直打颤。后来他跟人说,那钱上头沾着的,全是血与火的味道。
就这么着,这五万美金成了咱们国家核事业的第一笔投资——带着霉味儿,浸着血与火的本钱。
十几年前,1937年夏天,钱三强还是清华物理系的一个斯文小伙。他登上开往法国的轮船时,卢沟桥的炮声已经响遍华北。临走前,他爹钱玄同——就是新文化运动里那个大名鼎鼎的学者,正躺在病床上拉着他的手说:"咱们国家落后才挨打,你出去一定要学到真本事再回来!"
这句话,钱三强记了一辈子。
到了巴黎,他一头扎进居里实验室——当时全球物理学的圣地。他的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莱娜·居里和女婿约里奥·居里,俩人都是诺贝尔奖得主。就在原子核裂变震惊世界的那些年,钱三强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何泽慧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最后还真闹出了个大动静。
他们发现了铀核"三分裂"现象。简单说,以前大家都觉得铀原子核像西瓜,一劈两半,他俩却发现有时候能劈成三瓣。这发现让整个西方物理学界都轰动了,法国报纸惊呼:"中国的居里夫妇诞生了!"
名誉、地位、舒坦日子,一下子全摆在钱三强面前。法兰西科学院给他发大奖,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请他当研究导师——这可是铁饭碗里最金贵的差事。可就在这时候,一封从北平来的电报,让他把这些全扔到脑后了。
临走前,导师约里奥·居里把他拉到一边,神神秘秘塞给他一个沉甸甸的铅盒子。里头装着十克放射性镭源,那可是当时稀罕得要命的宝贝。导师压低声音说:"科学该为和平服务,但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得先自己有。这玩意儿,说不定你们祖国用得上。"
1948年夏天,钱三强带着老婆孩子,还有十箱比命还金贵的科研资料,登上了回国的船。可船一到上海,人能下船,东西却被海关扣下了,一扣就是两个月。后来才知道,是美国情报机构在捣鬼——他们早就盯上这个有"亲共背景"的大科学家了。
回国第一年,他在国民政府手下想搞原子能研究,结果直接被叫停。英雄没地儿使力气,他只能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讲最新的物理学问,心里那股子劲儿,全憋着。
直到北平解放,钱三强才拿着那五万发霉的美金,真正开始"白手起家"。他本打算亲自去巴黎买设备,结果签证被卡住了。没辙,他只好寄了五千美金给导师约里奥,请他帮忙代购。
说来也巧,约里奥不光把设备和图书寄了回来,还给毛主席写了封信,里头又念叨了那句话:"要反对原子弹,必须先拥有它!"
光有钱不行,还得有人才。钱三强当时管的近代物理研究所,算上他自己也就十几个人。他干脆把自己变成了"星探",满中国"招兵买马"。他跑到清华宿舍,硬是把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给"磨"了出来;去浙江大学,跑了三趟才请出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更是力排众议,推荐了当时才二十六岁的邓稼先,让他挑起了理论部主任的重担。
后来聂荣臻元帅看着研究所里人才济济的样子,钱学森、朱光亚这些大专家都来了,忍不住感慨:"钱三强这是带出了'满门忠烈'啊!"
好日子没过上多久,最狠的打击来了。1960年7月,中苏关系闹掰,苏联专家一夜之间全撤走了,带不走的图纸资料当场烧了,临走还甩下一句:"中国人,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
这口气,谁能忍?毛主席一拍桌子:"咱们自己干!"工程代号就叫"596",就是为了记住这个憋屈的日子。钱三强当时已经是二机部副部长,临危受命当了这庞大工程的总设计师兼协调人。
那几年苦得没法说。正赶上天灾,科研人员饿得浮肿,实验室里晕倒都是常事。他们工作的青海"221厂"原子城,海拔三千多米,风刮得像刀割,荒得跟月球表面似的。
1962年秋天,周总理在中南海开会,散会后特意把钱三强、邓稼先他们几个留了下来。工作人员端来一锅热腾腾的砂锅,里头飘着几个肉丸子,每人还分了块油饼。总理眼圈发红,说:"主席特意交代,必须让科学家们吃上肉!"
邓稼先一听这话,眼泪"唰"地就下来了,镜片后面全是藏不住的激动。钱三强后来在日记里写,就因为吃了那顿饭,九所(核武器研究院)的灯从此再没熄过。
最紧要的关头,还得靠当年从巴黎带回来的小铅盒。原子弹引爆得用中子源,就像点炸药得有雷管。咱自己的"雷管"研究到节骨眼上卡壳了。时间不等人,千钧一发之际,钱三强想起导师送的礼物。他打开办公室保险柜,取出了珍藏十二年的铅盒。
十二年前的嘱托,十二年前的馈赠,就在这一刻成了点燃共和国核盾牌的"点火钥匙"。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罗布泊戈壁滩上,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冲天而起。指挥部给北京发暗语电报:"摔得响亮!"
有意思的是,原子弹爆炸时,"总设计师"钱三强正因政治审查问题没法去现场。历史跟他开了个残酷玩笑——爆炸当天正好是他51岁生日。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头版头条登着他照片,标题写着:"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他没亲耳听到那声巨响,却亲手掀起了更震撼的回响。仅仅两年八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个速度至今全球第一。这背后是钱三强的远见——早在苏联专家撤走时,他就顶着压力秘密组建了氢弹预研小组。
这就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们站在世界科学巅峰,眼里是璀璨星空,却偏要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用脊梁撑起民族尊严。这种选择早超越了普通爱国,是"舍我其谁"的信念——他们认定,只有自己能给这个古老国家,点燃一把新火。
来源:老王看人生百态